董仲舒简介(中国古代名人传,西汉董仲舒)

发布:2022-09-03 15:46:08
董仲舒简介(中国古代名人传,西汉董仲舒)

董仲舒是广川人,从小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放下帘幕讲习诵读,学生按资历深浅转向传授学业,有的没有见过他的面。他多年不窥视园圃,专心致志到这种程度。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士人都把他当老师加以尊敬。

汉武帝继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对策结束后,汉武帝进用董仲舒为江都相,侍奉易王。易王是武帝的哥哥素来骄横好勇。董仲舒用礼义进行匡正,易王十分敬重他。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易王问仲舒:“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大夫文种、范蠡谋划讨伐吴国,结果灭掉吴国。孔子称赞股有三位仁人,我也认为越有三位仁人。桓公请管仲解决疑难,我请你解决疑难。

董仲舒回答说:“臣愚不足以回答大问题。听说过去鲁君问柳下惠‘’ 我想讨伐齐国,怎么样?’柳下惠答道不行。回去后面有忧色,说:‘我听说讨伐他国不问仁人,这种讨伐他国的话为何问到我头上呢!只是被问一声, 尚且还感到羞辱,何况设计谋去讨伐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原本连一位仁人都没有。作为仁人,应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因此仲尼的门下,五尺童子都羞提五伯,因为他们注重诈力而轻视仁义。只不过进行欺诈罢了,所以在孔子的门下值不得一提。五伯和其他诸侯相比还算贤人,他们与三王相比,就像石头与美玉一样了。

易王说:“太好了。

董仲舒在易王那里做国相,他治理国家,据《春秋》所论灾害怪异的变化推论阴阳错行的原因,所以举行求雨的仪式,就禁闭各种象征阳的事物,放开各种象征阴的事物。他举行止雨的仪式便与此相反。这种办法在一个国家推行,没有达不到目的地。

建元六年,辽东高庙、长陵高园宫殿失火,董仲舒在家中推论其中的道理,草稿还未奏上,主父偃等候董仲舒,私下看见,十分嫉妒他,于是窃取了他的书稿便上奏武帝。武帝召诸儒观看。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道这是他老师的书稿,认为太愚蠢了。

因此将董仲舒交法官审讯,被判处死罪,

汉武帝下诏书赦免了他。

董仲舒于是不敢再议论灾害怪异的事情。而是从事教学活动,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公孙弘研究《春秋》不如董仲舒,但公孙弘办事能迎合世俗,位至公卿。董仲舒把公孙弘看作是阿谀奉承,公孙弘十分嫉妒他。胶西王刘端是汉武帝帝的哥哥,尤其放纵态睢,多次迫害俸禄二千石的官吏。

公孙弘便对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派去做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听说仲舒是大儒,对待他特别好。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获罪,于是称病辞官。董仲舒一共在两国为相,尽侍奉骄横的诸侯王,他端正自身以率领属下,屡次上疏谏争,号令国中,所在之处都得到治理。

董仲舒辞官家居以后,始终不过问家中的产业,一心从事治学著书。

董仲舒在家中,朝廷如有重大争议,便派使臣和廷尉张汤到他家问他,在他的对答中都有明确的看法。后来,张汤把询问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为《春秋决狱》一书。

从汉武帝开始即位,魏其、武安侯为相便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突出孔子,罢黜百家,确立掌管学校的官员,州郡推荐秀才孝廉,都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

汉武帝太初元年,董仲舒在家中病卒,葬于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为了表彰他对汉王朝的贡献,特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董仲舒去世后,全家搬到了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通过学习做了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