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人物评价(“以史为鉴”:伟人毛主席是如何点评汉高祖刘邦的?)

发布:2022-11-07 08:01:12

在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里,除去少数民族,剩下的汉人皇帝中,几乎全是世家大族出身,生来便有皇帝的命,只有两位皇帝是从最底层夺得天下的,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刘邦。按照毛主席对这两位皇帝的说法是"老粗出人物","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

朱元璋

历史电视剧里的刘邦总给人一种油滑、市侩的感觉,在真正的历史里,刘邦是什么样子的呢?《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仁慈宽厚,乐善好施,胸襟阔达。年少时就怀有远大的志向。刘邦常去咸阳服徭役,有机会就在咸阳四处逛逛,有一次刚好碰到秦始皇出巡,在见到周边人流涌动的壮观景象后,不禁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

到了壮年后,刘邦不愿从事老百姓的事,便做了泗水亭亭长,经常邀请官场上朋友到家里喝酒,由于为人仁义阔达,凡是与其交往的人,无不心生亲近与佩服。这些经历造就了刘邦不一般的人格魅力。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也靠着狐朋狗友,一步步成为反秦的领袖,最后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成功建立汉朝成为皇帝。

史记·高祖本纪

在成为皇帝后,刘邦总结成功的原因,询问诸位大臣,他何以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有人说:汉王会用兵。有人则说:项羽只知打仗不懂治民,连年征战,失了民心。刘邦听完后,不以为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段话被记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毛主席在与身边人谈及刘邦成功原因时,说到这个事情,并一字不差的把刘邦说的话背了出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我策略上不如张良,治理上不如萧何,行军打仗不如韩信,但我能很好的用三人,这就是我赢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就一个范增也用不好,所以才输给我。"

胡乔木故居

1957年,毛主席在与吴冷西和胡乔木谈话,当讲到领导的任务是什么时,他即兴评述了汉代的几个皇帝,说道刘邦时,称赞刘邦会用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1962年时,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再次称赞刘邦,说他能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并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

初来时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刘邦回答: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这一次刘邦将其请了进去,郦食其进去的时候,刘邦正在洗脚,看到人来了,刘邦连忙起来欢迎。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的郦食其已经60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被记载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

从上面看毛主席对刘邦的高评价基本是决策对、会用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刘邦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他自己会审时度势,然后做出正确的决策。与项羽的刚愎自用、沽名钓誉不同,刘邦在做决策时不会选择从自身出发,而是从大局出发。

在与项羽约定谁先到关中谁先称王后,项羽一路凭借自己的勇武攻城略地,烧杀无数,令敌人既闻风丧胆又怨恨无比。刘邦则是尽量扩大自家的政治影响,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无声中把刘邦仁义之名流传出去。

项羽

在这样的计谋下,刘邦一路上遇到的抵抗远不如项羽遇到的猛烈,甚至花费极小代价拿下战略要地宛城。在进入关中后,刘邦采纳军师张良和猛将樊哙的建议,"封秦重宝财物府库",并把部队撤到咸阳外的霸上,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于是关中的秦人非常高兴,争相拿出自己家中的酒肉,犒劳汉军。

刘邦却坚决不接受,说汉军粮食够用,不想给关中百姓添麻烦。在这样的正确决策下,关中秦人纷纷倒向刘邦,有人还想要推举刘邦做秦王。反而是项羽在进入关中后,大肆屠戮,引得关中百姓怨声载道,尽失民心。

刘邦在关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主要与他了解社会民心有关。毛主席在读到苏联《政治经济学》时,曾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除了此,刘邦的正确决策还体现在楚汉相争时。

他自己率兵牵扯项羽主力,令韩信收复六国故地,令彭越袭扰楚军后方,在这样的决策下,汉军转弱为强,逐渐赢得优势。

刘邦的成功有一半靠得是用人。正如他自己所说合理用张良、萧何和韩信才是他赢得天下的关键。这一点毛主席甚为赞同,他说领导的任务就是决策和用人。刘邦善用人,他的帐下不只是张良、韩信、萧何,还有陈平、周勃、郦食其、陆贾等各种人才。秦在统一六国后,仍然以未得天下的姿态去治天下,所以秦亡。

汉朝建立后,刘邦却迅速转变,这与刘邦采纳陆贾的建议有关。陆贾对刘邦说:"马上得天下,也要马上治天下?"刘邦听后,立刻改变治国策略,实行了安民、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当刘邦病危时,吕后问他: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言:曹参。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答:王陵,然王陵质朴少文、秉性耿真,可以让陈平辅佐。陈平智高却难以担当。周勃重厚少文,安定刘氏江山者必周勃也,可令其为太尉。

影视剧中的吕后

在刘邦死后,汉朝的大臣安排果然如刘邦所言。在吕后死后,吕家叛乱的时候,也是周勃迅速带兵平息了叛乱,稳定了刘氏江山。从这里看出,刘邦确实有高明的用人方法。

然而刘邦用人成功,是因为手下能人众多,之所以手下能人众多,离不开他的豁达大度。《史记》记载,在刘邦做泗水亭亭长前,他就有仁慈宽厚,乐善好施的美名。等到他做了亭长后,他的名声更显。

一次在押送役徒去骊山服徭役途中,跑掉了一些人,按照秦法,役徒缺少一人其他人将按照连坐同样获罪。刘邦索性就将其余的都释放了,并决定自己也亡匿芒砀山中。这一豁达大度的做法,赢得了十几个刑徒的追随。

后来,在刘邦被尊称为沛公后,他表现得更加豁达大度。在刘邦先入关时,秦王子婴向他投降,有人提出杀秦王,刘邦却说:"楚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后来在楚汉相争中,有人向刘邦揭发陈平说:陈平在家时,盗其嫂;在魏国时不容于魏王,又投奔项羽;项羽不待见他,又来汉。

秦王子婴

今日大王拜为大官,令护军。然后听说陈平按照金子的多少办事。所以希望王上明察。"刘邦在了解清楚后,不计前嫌,力排众议重用陈平,后来陈平果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刘邦的大度还表现在他处在逆境时不沮丧,处在顺境时也不得意炫耀。

刘邦在平乱英布后,曾路过家乡沛县,在与故乡父老同饮时,有感而发乃做《大风歌》,忧虑国家守边之事。刘邦在当上皇帝,胜利回朝时,仍心忧国事,可见他的胸怀。与此相对的是,项羽在进入关中后,迫切希望衣锦还乡。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却四处巡游,令人造碑铭刻功绩。

刘邦成功的最后一个原因,就在于他能够从谏如流,这也是后世众多历史学家评价刘邦最多的一点。在进入关中前,他能不计前嫌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夺取陈留。在楚汉相争时,他采纳张良建议封韩信为齐王。

在楚汉划界鸿沟协定后,刘邦又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乘胜追击引兵东撤的项羽,从而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刘邦在称帝后,想要建都洛阳,之后却听从齐人刘敬建议定都长安。刘邦善于采纳别人建议的这些事例,毛主席经常提起,并引以为鉴。

毛主席在很多时候,是把刘邦与项羽放在一块评论的。他始终认为刘邦比项羽强,至于原因就是"刘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项羽非政治家"。除此外,毛主席还认为刘邦是古代封建王朝里最厉害的一个,这可能与刘邦的布衣天子身份有关,在刘邦之前,尚未有农民建立王朝的事情。所以毛主席认为此等首创壮举的人是厉害的。

参考资料

邸延生著. 历史的借鉴 毛泽东评述中国历代帝王.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9.05.

战英,姜维恭主编. 毛泽东评说中国帝王.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曹应旺.毛泽东评项羽、刘邦[J].人民周刊,2017,(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