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简介(被《明史》黑惨了的陈友谅,其实人狠话不多,还是个大帅哥)

发布:2022-12-22 22:00:52

元末名士宋濂曾在江苏常熟的一富绅家中客居过一段时间,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前来拜见。

这个人说是卖文为生,但长的人高马大,坚实有力,看着一点也不像文弱书生的模样。

细聊下来,宋濂发现此人确实有学问,经史百家、军事兵法都能侃侃而谈,直抒胸臆。

既然是卖文,宋濂请他作诗,此人说,“我的诗要20两银子。”

富绅惊奇,当下痛快答应。这人随即赋诗一首,果然与众不同。

宋濂又请教他的文章,这人表示,“我的文章就需要100两银子了。”

富绅爽快答应,只见这人胸有成竹,提笔而就,一篇佳作便成了,众人赞不绝口。

富绅见这人这般才华,盛情款待。

酒宴过后,这人起身告辞。临行前,这人对宋濂说,“我来其实不是为了钱,只是久仰大名,特意来拜访您。”并将卖文所得的120两银子悉数赠给了宋濂。

富绅派人送行,一直把他送到了海边的战船上。只见千帆舞动,军容整齐威武。

原来这人竟是这只水师的主帅陈友谅。

这则故事里的陈友谅不仅博学多才,还礼贤下士。本想邀请宋濂出山相助,但见宋濂只是一介大儒,对军事兵法并不精通,便不强求,潇洒离去。

这件事在常熟城中传播很广,后来被清代作者王应奎收录在他的《柳南随笔》中。

陈友谅,生于1320年,也就是元延祐七年,湖北沔阳(今仙桃)人。元末农民起义领导者,在元末群雄争霸战中,输给朱元璋,早早离场。

自古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陈友谅在讨好朱元璋的史官笔下变成了一个心狠手辣、忘恩负义、刚愎自用的小人,以突出朱元璋形象的高大及大势所趋的天选之主。

有了这个基调,后人在二次创作上继续沿袭陈友谅的负面形象,基本把陈友谅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比如,现在电视剧里陈友谅的扮演者都是这样的形象:

TVB演员陈荣峻老师是反派专业户

这样,

这个最过分,

把陈友谅直接变成了一秃头,还戴一大耳环,像土匪一样。

本文以尊重历史人物的态度,综合各种史料,走进不一样的陈友谅。

一、关于陈友谅的形象

其实,陈友谅的形象非常好。

《明实录》说他“姿貌丰伟”,“姿貌”指的是人的身形样貌,“伟”是魁梧英俊的意思,古人形容男子形象好,长得帅,都会用“伟”这个字。比如说到诸葛亮的长相时,也是“容貌甚伟”。

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中,说陈友谅“膂力过人,优于武艺”。“膂力”是体力的意思,说的是陈友谅体力好,武功也好。

加上,《明史》中称他“少读书,略通文义”,结合前面的故事,说明陈友谅有较好的文化水平。

综合来看,陈友谅可以算是一个文武兼备,形象气质佳的大帅哥。

二、陈友谅的反元功绩

一般认为,陈友谅是在徐寿辉起义之后,加入了红巾军,开始反元斗争。

但明嘉靖文学家吴国伦,在《陈张事略》中写:“陈友谅,沔阳渔人子,与其弟友仁友贵,至正中剽掠于村落,官兵累讨不能平。率所聚往从徐寿辉,盖徐初起……”

我们发现虽然陈友谅在徐寿辉起义之初就前去投奔,但在这之前陈友谅兄弟几人已经在乡间组织了小规模的反元活动,致使官兵数次讨伐都“不能平”。

说明陈友谅反元的时间应该更早。

而从陈友谅后面的表现来看,陈友谅反元的态度一直非常坚决,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安庆之战。

安庆是长江下游中的重要战略要地,交通便利,粮草充足,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自从徐寿辉率领红巾军起义以来,打过安庆很多次,都无功而返。

一方面是因为安庆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另一方面是因为安庆的守将余阙,很难对付。

这个余阙虽然是个文官,但曾亲冒矢石冲入阵内,连斩陈友谅13员大将,且守城很有章法,爱民如子,得城中百姓拥戴,当时“江西官军掠州县,独不敢入安庆界”。

这样一块硬骨头,朱元璋没去碰,但陈友谅碰了!

至正十七年,陈友谅再次集结兵马,先破安庆外围的小孤山,后围住安庆东、西、南三门,全力攻打。

这场攻坚战持续了三个多月,终于攻克。城破之时,余阙已“身被十余创”,以身殉国。陈友谅感其忠义,厚葬之。

对于陈友谅啃下的这块硬骨头,《明史》选择忽略不记,包括陈友谅攻克安庆前后,参与的大小数百战,《明史》要不记在陈友谅领导倪文俊的名下,要不就是一笔带过。

元末进士周闻孙这样评价陈友谅:“陈公(友谅)铖镇豫章,政修令行,人心大和,百司庶府,奔走率职。……公以仁义行师,江南数十郡县拱手听令,不战而屈人兵……”

三、《明史》里陈友谅的“黑”

说完了陈友谅的“功”,来说说他的缺点,也是《明史》里重点黑他的地方。

陈友谅有“三杀”,杀上司、杀部下、杀主子。

杀上司,是指陈友谅杀倪文俊。倪文俊是徐寿辉起义军里的丞相,陈友谅是倪文俊招到起义军中,最初给倪文俊做文书工作,后来倪文俊提拔他做了元帅,一直把陈友谅看作是自己人。

起义军壮大之后,倪文俊觉得徐寿辉本事不如他,却坐着皇帝的位置,便想取而代之。

失败后,倪文俊便逃往陈友谅所在的黄州,结果反而被信任的陈友谅杀了,倪文俊的部队也被陈友谅接收了。

于是,陈友谅这一举动就被看成是忘恩负义、心狠手辣。

实际上,倪文俊这个人自从做了丞相之后,就开始腐化变质,不仅夺占被俘的威顺王子妃妾为其妻室,甚至还禁不住朝廷“招安”诱惑,企图投降。

所以陈友谅杀倪文俊为什么不是“大义灭亲”、稳定政权的行为呢。而且倪文俊对其部下也刻薄寡恩,否则也不会那么顺利被陈友谅接收。

这件事陈友谅唯一做得不妥的地方就是,杀得太直接,还是在倪文俊毫无戒心与防备的时候下手,才落人话柄,但委实算不上什么大毛病。

其次杀部下,指陈友谅杀赵普胜。赵普胜是徐寿辉这边非常能打的将领,朱元璋很忌惮赵普胜,使用反间计让陈友谅误会赵普胜图谋不轨,这才杀了赵普胜。

不仅如此,还导致赵普胜手下的名将傅友德、廖永忠转投朱元璋,属于自折臂膀。

于是,明史评价陈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不过,说实话,在玩计谋方面,陈友谅确实不如朱元璋。后来打金陵的时候又轻信了故旧康茂才的话,中了朱元璋的诈降计。

怎么看陈友谅都是一个容易轻信的傻帽,被朱元璋骗得团团转,跟“性雄猜”实在搭不上边。

要说陈友谅做得最错的一件事就是杀主子——徐寿辉。

可以看出,徐寿辉确实没什么大本事,倪文俊不服他,陈友谅也想篡权夺位。

徐寿辉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却占着名分,属于起义军的精神领袖,不是谁想代替就能代替的。

况且徐寿辉本身没有什么大过失,杀之无名,反而引发起义军内部的不满。

当时徐寿辉手下另一股势力明玉珍公开与陈友谅断绝关系,在巴蜀自立为王,使陈友谅的实力又折损了许多。

其实陈友谅有弑主自立的心可以理解,但他做事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想干嘛干嘛。

这方面又输给朱元璋一大截,人家朱元璋杀自己的主子小明王时,可不是亲自动手,而且还是死于沉船这种意外事件,哪像陈友谅这样毫无顾忌的当着大家的面杀了徐寿辉。

这样看来,是不是朱元璋才是更会玩弄权术的那个,而陈友谅只是野心外露、为所欲为而已。

结语

陈友谅作为元末反元斗士之一,是有他自己的历史功绩的,并不是像《明史》给人的印象,好像陈友谅完全是靠杀上司壮大实力,杀部下排除异己,杀主子夺权篡位。

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在元代末年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及民族高压之下,陈友谅较早地举起了反元义旗,并且始终如一,没有接受统治阶级任何形式的招安,为推翻腐朽的元朝统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历史功绩堪比推翻秦朝暴政的项羽。

真正的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不失英雄本色。

正如元末的旧官吏傅箕所记:“友谅以雄毅之姿,英迈之略,纠集群师,起兵汉沔,而威吴楚……所致之处,能者使,才者用,贤而有德者尊,礼俾各遂其性……”

应当给予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