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墓(枭雄陈友谅墓地:与明孝陵相比过于寒酸,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自拜谒)

发布:2022-12-22 22:00:58

"万里长江一抔土,灵旗犹卷怒涛声"。古往今来,群雄逐鹿,胜者为王,这是不变的历史。多少英雄豪杰,都曾围绕着长江,展开过殊死争夺。

因为这里是自北南征的天堑,亦是很多割据政权的基本盘。像三国时期的东吴,还有后来的东晋以及再后来的南宋,都是仰仗着长江,拖住了敌人进攻的步伐。

(一)、一时多少豪杰,故垒西边

朱元璋这个名字中都透露着诛暴元的人,却并非反元中的头号功臣。甚至,他早年间也曾归附过元朝,只是后来势力逐步壮大,才脱离其统治。对此,他也大大方方的承认过。元朝之所以后来变得不堪一击,与陈友谅这位人物密不可分。

他本是沔阳的渔家百姓,和朱重八一样,都是小人物出身,也都是遭到过压迫,而后奋起抵抗的。陈友谅没有朱元璋那么好命,他的身边没有谋士如云,也没有将星累硕。他不懂得"广积粮,缓称王",还率先称帝,建国为"汉"。

一山不容二虎,南方又怎能同时存在两个势力如此庞大的政权。陈友谅和朱元璋,为了抢夺地盘数次大打出手,各有胜负。在龙湾之战中,他大伤元气,近乎全军覆没,仓皇坐着小艇出逃,俨然有当年宋太宗坐驴车的架势。

朱元璋又御驾亲征,大军长驱直入攻破安庆。陈友谅携妻带子,仓皇遁逃。朱元璋是步步紧逼,将其逼退无可退。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以陈友谅头颅中箭告终。如果他胜利了,就会成为英雄,奈何命运无常,只能成为枭雄。

"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自己的对手朱元璋,此后得以逐步扫清障碍,一统江山。如今的陈友谅,正静静的躺在武昌的蛇山。这块墓地,如果与朱元璋的明孝陵相比,实在是过于寒酸。

不过一位失败者,能够有这么大的地方可以长眠,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毕竟,自己被对手打败,朱元璋能允许陈友谅获得如此之陵墓,也算是有些肚量。

不仅如此,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经亲自拜谒过这座陵寝,并坦言道"友谅死,天下不难定矣"。朱元璋是正儿八经的把陈友谅当成对手来看待,诸如张士诚之流,他压根都没放在眼里。自楚汉之争后,两王不得相见已成习惯,两位乱世之英雄,见面只能天人两隔。

其实,陈友谅又何尝不是楚霸王这类的悲情角色。他们的性格有些相像,都是骄傲之人,也都曾权势遮天,可骄兵必败的道理,亘古不变。

当然,他们都是胜利的果实为他人所取,一个是反秦先锋,另一个是反元壮士,偏偏陈友谅,还采用了项羽对手的国号。

(二)、成王败寇,卷入历史洪流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陈友谅的风评不好,这是在他战败的那一刻就注定的。尽管朱元璋本人会去凭吊陈友谅,有种惺惺相惜之感,可那些史官们,却不会手下留情。当然,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们要大肆渲染陈友谅的不是之处,将他描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奸雄。以此,来烘托出朱元璋的伟大,光明,以此来宣扬其得位之正。受到这种风潮的影响,关于陈友谅的记载少之又少,在小说和演义中也把他塑造成反面角色。

在历史课本中,对陈友谅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不过是提及了那场鄱阳湖的旷世决战。在金庸先生的笔下,受到明朝记载的影响,陈友谅则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他好赖不分,性情暴躁,同时还喜欢搬弄是非,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在当年明月的笔下,陈友谅是腹黑的代表。总而言之,不论是小说还是历史类书籍,陈友谅都不是个可取之人,能担枭雄二字,已经是其莫大的殊荣。尽管如此,他的功绩还是未被磨灭。想当年,他是比朱元璋更接近一统天下的人物。

败了,终归是败了。身败就会名裂。历史本就是任人打扮的小丑,当权者,具有创造历史的权力。没有人会去提及,他当年的意气风发,他为了诛灭暴元所作的努力。

当然,朱元璋为人还算坦荡,连他自己都说"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人之手"。这里的群雄,自然包括了陈友谅。

(三)、墓小不凄凉

其实,陈友谅的发家之路,的确不怎么光彩。他的称帝之路,伴随着血腥和恩将仇报。早年间,先是杀了自己的主子倪文君,后来又杀了天完皇帝徐寿辉,就这样,一步步的走向壮大。朱元璋和他决战的时候,明军水师与其相比简直是小渔船对抗航空母舰。

陈友谅坐拥六十万水军,还是败得一塌糊涂,怪就怪在,他有些过于刚愎自用,手下也没有那么多的能人。

那场鄱阳湖之战,打的实在太过激烈,也有宁死不降者。朱元璋满足其心愿,可以放任其不投降,不过要祖祖辈辈生活在鄱阳湖中,永远不得上岸。

想必陈友谅在九泉之下,得知还有人为自己誓死效忠,内心应该满是感动。他的失败,主观因素占据了很大的责任。本来是稳操胜券的战争,却硬生生被敌人打垮。

他的陵寝其实在失败者中,还算是可以的。毕竟,当年也是朱元璋的宿敌。有多少的英雄豪杰,都死无葬身之地或者身首异处,永不得安宁。这座陵墓几经修缮,现如今也被当成了景点。

它坐北朝南,大有帝王之气势,前面赫然写着江汉先英,背后又书三楚雄风。那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上,清楚的写道"大汉陈友谅之墓碑"。如今它是四面满是车水马龙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这番繁华相比,不禁令人顿感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