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罗荣桓:重病缠身21年,弥留之际不愿儿子看他,嘱妻儿搬出原住所)

发布:2022-08-15 03:24:08

1963年,罗荣桓病重住院,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尿毒症日益严重,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等疾病。

刚住院没有几天,院方就给罗帅的家属下发了病危通知单,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抢救,罗荣桓的病情并没有出现好转。

罗荣桓进食困难,每次吃完都会呕吐。

医院营养室的大师傅专门给罗荣桓准备了一些清淡可口的菜,罗荣桓吃的时候还觉得有些胃口,医务人员和家人们都很振奋。

罗荣桓:重病缠身21年,弥留之际不愿儿子看他,嘱妻儿搬出原住所

图|1961年1月,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时的罗荣桓

但没过多久,这些饭菜又全部吐了出来,罗荣桓倒也不觉得有什么,还非常乐观地对妻子说:"我只要吃下去,哪怕吃下一点点,我就是胜利了。"

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很想让正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的罗东进回来看一看爸爸,但罗荣桓不愿意。

护士长非常不解,询问罗荣桓:"罗帅,你为什么不让东进回来看看你啊?"

罗荣桓说:"他要好好学习啊!我是个元帅,我就应该搞特殊吗?我病了我儿子就应该来看我吗?"

林月琴和护士长都在劝说罗荣桓,让罗东进回来并非搞特殊,爸爸病重,儿子来看望照顾,本来就是人之常情。

而罗荣桓的态度一直非常坚决,就是不愿意儿子回来。

此时的罗荣桓时不时会陷入昏迷之中,因为缺氧,他的手和嘴唇会呈现可怕的黑紫色。

看着罗荣桓的病情一天天恶化,林月琴还是决定瞒着他将罗东进喊了回来。

罗荣桓:重病缠身21年,弥留之际不愿儿子看他,嘱妻儿搬出原住所

图|罗荣桓于武汉大学图书馆

罗东进刚刚走进病房,昏迷的罗荣桓好像有了感应一样睁开眼,脸上的惊喜稍纵即逝,随即沉下脸来质问他:"你怎么回来了?不好好学习,回来干什么?"

罗东进只好说:"同学们爸爸妈妈生病了,都是可以请假回家的。"

在场的医护人员见此无不动容。一位为国家和人民打拼了大半辈子的老元帅,连儿子在他重病时来看一眼都要受到责备。

对于子女们,罗荣桓向来要求严格,希望他们能够在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奋力拼搏,而不是一心挂念他这位病重的父亲,就算请一天假他都要计较一番。

而他何曾计较过,他这一身的病痛,也是因为革命的事业日积月累出来的,他是累病的啊!

罗荣桓是新中国唯一被授予元帅的非军事指导员,被誉为"政治工作巨匠"。

在老部下的眼中,他总是忙碌着,一刻都不敢停歇。

其实,因为长期劳累,罗荣桓在1942年就已经出现了尿血、便血,肾脏开始发生病变。当时山东的战事非常紧张,罗荣桓一直没有时间休养,坚持带病工作。

罗荣桓:重病缠身21年,弥留之际不愿儿子看他,嘱妻儿搬出原住所

图|罗荣桓与妻子林月琴

在指导战斗之时,他总是习惯性地用手压着腰,或者弯着腰,最后连走路都很困难。

一向不愿"搞特殊"的罗荣桓,此刻也不得不同意林月琴辞去工作来照顾他。

1943年3月,中央准备让罗荣桓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的病一直都没有好好治疗,提出要求希望能休养半年。

毛泽东和朱德在收到罗荣桓的电报之时也考虑了很久,他们很希望罗荣桓能够好好休息几天。但战争形势严峻,刻不容缓,临阵换将,将士们怎么可能心安?

毛泽东给他回信道:"您的病如果还不是很严重,暂时很难休息。"

罗荣桓的病怎么可能不严重呢?但他知道毛泽东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写下这句话,也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暂时无人可以代替,必须迎难而上。

他对林月琴说出这样悲壮的话:"我要制定一个五年计划,争取再活五年,打败日寇,死也瞑目了!"

毛泽东和朱老总又专门交代了罗荣怀身边的萧华与黎玉多照顾罗荣桓一些,替他分担一部分工作。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在四处找人为罗荣桓寻找名医。

陈毅得知后,建议罗荣桓来到新四军治病。当时新四军有一位奥地利的泌尿科专家罗生特,医术高明,中央军委批准后,罗荣桓于5月底到达新四军总部。

经过罗生特医生的全面检查,发现罗荣桓的两肾都已经出现了病变。

当时军中的医疗条件有限,不能确诊,只能采取保守治疗,罗荣桓的尿血只能暂时控制。

罗荣桓:重病缠身21年,弥留之际不愿儿子看他,嘱妻儿搬出原住所

图|1943年,罗荣桓全家福。罗东进(右二)、1940年出生的罗南下(左二),身后是老百姓腾给他们的土坯房。

1943年8月,八路军几次进攻临沂,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直没有拿下。罗荣桓心急如焚,坚持要骑马去前线亲自指挥。

林月琴得知后悄悄让马夫将马牵走,为了阻拦丈夫,第一次和他大吵一架。

罗荣桓婚后唯一一次朝林月琴怒吼:"你是不是共产党员?是共产党员就让我去前线!"

林月琴心中充满委屈,罗荣桓为了抗日是不要命了,但林月琴舍不得啊。

1945年春,罗荣桓因为病痛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毛泽东将他调到了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东北,并且安排他在朝鲜平壤的苏区医院进行治疗。

1946年1月,罗荣桓被诊断为肾癌,并且乘坐火车前往莫斯科进行系统治疗。

毛泽东得知消息之后亦是非常震惊,他特别为罗荣桓批了一笔"巨款"供他在莫斯科生活、治疗。

在莫斯科,罗荣桓摘除了病变严重的右肾,手术并不是很成功,术后因为伤口破裂大量出血,只得进行第二次缝合。

医生告诉他,他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休养。

罗荣桓:重病缠身21年,弥留之际不愿儿子看他,嘱妻儿搬出原住所

图|解放战争中罗荣桓(右)与林彪(中)、刘亚楼(左)在前线

1947年3月,罗荣桓的唯一一个肾脏也复查出了问题,高血压和心脏病让他时时在疼痛之中,难以安然入睡。

医生再三提醒罗荣桓必须要静养,但这个时候国民党已经占领了延安,罗荣桓根本顾不上自己,执意回国。

医生为他制定了三年的休养计划,而他在病床上休息的时间,连三个月都没到。

毛泽东刚开始批给他的那笔钱,罗荣桓一分钱没有动,回国之后,他和林月琴将这笔钱分成两份,一份交给了战友们的遗孤和遗孀,剩余的全部交还给组织。

回到国内的罗荣桓直接前往哈尔滨,迅速展开工作。当时东北形势紧张,一时间千头万绪,罗荣桓的伤病还没有痊愈,又只有一个肾脏在维持着,他的病情迅速恶化,靠意志力强行撑着,所有的事都要亲力亲为,一刻都不敢放松。

所有人都在劝罗荣桓停一停、歇一歇,但罗荣桓在这件事上非常倔强。对前来劝他的同志们,他只是摆摆手:"很多战友都先我而去了,我活到现在就是替他们去完成他们没有做完的事情!"

毛泽东听说后下了死命令,要求罗荣桓每天只能见两批干部,每一次见面不得超过一个小时,才算是强行减少了罗荣桓的工作量。

1949年,罗荣桓在天津视察之时突然晕倒,毛泽东让自己的保健医生为他治疗,也多次告诉罗荣桓,一定要安心养病。

毛泽东在给罗荣桓的信中写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毛泽东知道,如果再任由罗荣桓这么拼命下去,他真的会把自己累死,他是心甘情愿拿自己的身体健康作为代价,去换取革命一步一步的成功。

罗荣桓:重病缠身21年,弥留之际不愿儿子看他,嘱妻儿搬出原住所

图|1949年初夏,罗荣桓与任弼时等在颐和园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没有停止工作,甚至比在战场上还要繁忙。

依照罗荣桓的脾气,但凡还有一丝力气,他都会用在为人民服务之上。但当时他因为心脏病时常卧床不起,他自己拿出400元钱定制了一张病床,就是为了能在床上看书、看文件、找人谈话。

毛泽东考虑到罗荣桓的身体状况,亲自批示:"你宜少开会甚至不开会,只和若干干部谈话及批阅文件,对你身体好些,否则难以持久,请考虑。"

1955年春,年轻的医生陈曼丽在傅连暲部长的安排之下住进了罗荣桓的家中,成为罗荣桓的保健医生,需要时时关注罗帅的病情。

陈曼丽当时只有25岁,因为太过紧张,几天都吃不好睡不好。罗荣桓对这位小医生十分信任,有问题都让陈曼丽来看看,从来不要求请专家教授来看病。他甚至有些过意不去,总觉得陈曼丽应该去看看别的病人,而不是天天围着他一个人。

罗荣桓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生活向党和国家提过什么要求,一直想要尽量减少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林月琴也有高血压,罗荣桓很关心妻子的身体,时常让她去医院做个检查,但从来不让陈曼丽为林月琴看病,哪怕是量一量血压。

后来,罗南下得了骨癌截肢,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拄着拐杖行走非常不方便。明明住在一栋房子里,罗荣桓坚持让女儿自己去看病,不允许陈曼丽去帮忙。

罗南下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呼吸困难,连吸氧都解决不了问题。陈曼丽也顾不上罗荣桓的原则了,坚持搬到楼下和罗南下一起住。

罗荣桓是心疼女儿的,但他从来不会表现出来,在陈曼丽的反复劝说下,他才答应了陈曼丽照顾罗南下的病情。

罗荣桓:重病缠身21年,弥留之际不愿儿子看他,嘱妻儿搬出原住所

图|1955年,毛主席为罗荣桓授勋

1955年,罗荣桓的病情已经出现了恶化,却也是他最忙的一年。这年开始实行军衔制度,干部们的思想问题比较多,不少人来找罗荣桓提要求,谈问题。

罗荣桓上午要处理大量的文件,下午还要约同志们谈话。

但罗荣桓的心脏病是反复无常的,每次发作都会引起剧烈的心绞痛,要卧床休息好几天。有一次在和一位干部谈话之时,他的心绞痛突然发作,罗帅吃了药,休息了片刻,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之中。

在面对同志们的问题时,罗荣桓坚持原则,又非常耐心地开导、劝诫,每一位来谈话的同志都是愁眉苦脸的,回去的时候心情都很放松、愉快。

1956年9月,罗荣桓在工作上深深感觉到力不从心,难以支撑,于是写了一封亲笔信,通过彭德怀转交给中央军委并报毛泽东。

信中说道:"我长期身体不好,不能工作,而又挂名很多,精神上极感不安,请求解除我总政治部主任及总干部部部长等职位,以免妨碍工作。"

他在家养病期间,出门的机会很少,有一天他精神不错,就想要到公园散散步,警卫员建议他可以去颐和园逛一逛。

颐和园湖光山色,让罗荣桓心旷神怡,他想要租一条小船划划,欣赏美景,可巧警卫员那天身上没有带钱,司机也没有带。公园的保卫人员专门为他要来一艘船给他们划。

罗荣桓回去之后一直都在惦记着这件事,专门嘱咐司机开车去颐和园还租船的钱。

1961年,罗荣桓格外思念起家乡,他让大女儿罗玉英和她的丈夫陈卓回家乡看一看。

罗玉英半岁就被罗荣桓留在老家,20岁了都没有面对面见过爸爸。这一次让她回家乡,是想要她好好问候村里的群众。罗荣桓嘱咐女儿女婿不得搞特殊,吃饭一定要交钱,一定要参加劳动。

罗荣桓:重病缠身21年,弥留之际不愿儿子看他,嘱妻儿搬出原住所

图|在南池子旧居办公室中的罗荣桓

1963年9月28日,罗荣桓住进北京医院。

当时的北京医院条件有限,只能采取腹膜透析疗法治疗,这种治疗方式极为痛苦,每次要向腹中注射1000毫升生理盐水,过半个小时之后再抽出来。

大量的盐水让罗荣桓的肚子鼓胀得像个气球,让人一看就非常心疼,而罗荣桓一声不吭。

尿毒症到了晚期会浑身奇痒难耐,就算是将皮肤抓破了也缓解不了这种折磨。医护人员只能以热敷的方式为他止痒,刚开始护士们也掌握不好温度,将罗帅已经到处都是抓痕的皮肤烫出水泡,罗荣桓都默默忍着,没有对医护人员说过一句责备。

罗荣桓从不发愁自己的身体状况,哪怕一次次呕吐,身体虚弱得不行,他依旧非常乐观。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是逼着自己硬生生咽下,只要没有吐的感觉,他就笑着对护士们说:"又打了一个胜仗。"

罗荣桓是看大家每天紧张、担心,想要让大家轻松一点。然而每次听到罗荣桓这么说,小护士们都会躲在角落偷偷抹眼泪。

罗东进回来看他,他责备儿子不该请假回来,有同事或者老部下来探望他,他总是反复叮嘱他们不要太过挂心,一定要专心工作。

几位老元帅们也常抽空来医院陪伴罗荣桓,他们决口不愿提"生死之事",罗荣桓却看得很开,叮嘱他们:"老哥几个!你们一定要多保重!多替我做点事!"

罗荣桓明白自己时日无多了,看着妻儿、战友们哭红的双眼,罗荣桓只能宽慰道:"人总是要死的,这是新陈代谢,自然规律嘛!"

罗荣桓:重病缠身21年,弥留之际不愿儿子看他,嘱妻儿搬出原住所

图|1958年10月,罗荣桓与贺龙、聂荣臻等在大同煤矿视察

12月15日,北京下了一整夜的大雪。

罗荣桓一度陷入昏迷之中,短暂苏醒之时,他似乎已经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看着床前的林月琴和儿女们,吃力地招了招手。

他拉着林月琴的手,说话轻而坚定:"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

他又看了眼儿女们,嘱咐道:"我一生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你们要记住这一点。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弥留之际,他一直喃喃着、重复着一句话:"我革命这么多年,选定一条,就是要跟着毛主席走。"

从1927年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罗荣桓陪伴着毛泽东走过风雨36载,从未辜负过毛泽东的信任和期许。

毛泽东说,罗荣桓就是他"一生共事的人"。

各位首长们陆陆续续收到消息,罗荣桓病情加重,他的肾脏已经失去了功能,血压、心跳时高时低,人已经处于昏迷的状态。

那天北京医院罗荣桓所住的病区,医护人员都在忙碌着,眼睛都是红红的。

罗荣桓:重病缠身21年,弥留之际不愿儿子看他,嘱妻儿搬出原住所

图|上世纪50年代,罗荣桓(左二)、罗瑞卿(后排左五)与郝治平(左四)、王新兰、肖华及孩子们在北京颐和园合影

林月琴和子女们都守在罗荣桓的身边,他曾经的战友贺龙、张爱萍、甘泗淇、梁必业、肖向荣也赶了过来,默默地守护在他的病床边。

16日下午2时,罗荣桓病逝于北京医院,他是新中国第一位离世的元帅,年仅61岁。

他为了革命的胜利鞠躬尽瘁,却在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离开了我们。生活明明安定了,子女们都回来了,他却没有享受过一天舒舒坦坦的日子。

群众们对罗荣桓的"战绩"如数家珍,但他病得多重,大家是很少知道的。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时,所有人都显得非常震惊,疑惑脱口而出:"为什么罗帅会走得这么早啊?"

16日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会议,听取聂荣臻汇报10年科学技术规划。

毛泽东面色沉重,在进入颐年堂之后,提议在座的各位起立为罗荣桓默哀。

毛泽东称赞他:"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作用。"

图|1961年,罗荣桓与贺龙、聂荣臻在成都金牛坝

随后,他对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点点头:"请你转告林月琴同志,就说罗荣桓同志逝世,我很难过,请她注意身体,继承罗荣桓同志的遗志。"

罗瑞卿仔细将毛主席的话记录了下来,当天晚上让夫人郝治平将毛主席的话传达给林月琴。

当时国家还没有制定干部们逝世后的葬仪规定和程式,最后商讨决定,罗荣桓的葬礼规格按照"就高不能就低"的原则,以1950年去世的任弼时同志的规模和程式办理,分为3个部分:一是遗体告别,二是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吊唁,最后是公祭大会。

没有遗体盖党旗的规定和先例,罗荣桓身穿元帅礼服,盖着一个白布床单,安卧在鲜花丛中。

经毛主席和党中央批准,罗荣桓遗体告别仪式在12月19日下午举行,地点就定在了北京医院。因为地方太小,车辆进出也很不方便,参加告别仪式的人数定为2000人。

19日当天,林彪、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叶剑英几位元帅提前到来。毛泽东的秘书高智给医院打来电话,告诉他们毛泽东马上就过来。

老首长们听闻主席要来,都走出了休息室,在告别室门口一字排开,默默等待着。

图|毛泽东向罗荣桓的遗体告别

与毛主席一同来的还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和邓小平,他们进入了告别室,向罗荣桓鞠躬默哀,绕行遗体一周。

毛泽东在见到林月琴和罗东进之时格外伤感起来,他紧紧握住林月琴的手,轻声慰问。

彭德怀元帅此时住在京西挂甲屯,身处逆境的他多有不便,但听到消息之后还是赶了过来,和老战友见最后一面。

陈毅和周恩来正在国外进行外事活动,得知噩耗后两人心情悲痛,但他们代表的是新中国,必须沉着冷静,将历史和人民交予他们的重任完成。

2小时后,罗荣桓元帅的遗体告别结束,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老首长们不舍罗帅,一直没有走,他们走进告别室,又一次鞠躬哀悼,目送着罗荣桓的遗体抬上灵车……

图|毛泽东在吊唁罗荣桓之时签名

毛泽东回到中南海后,因为悲伤过度,几天几夜未曾好眠,最后写下了一首悼念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最后两句是:"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可见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倚重和哀思。

吊唁仪式定于20开始,持续三天,在天安门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内。

大殿之中布置的庄严肃穆,室内、室外放满了各界送的花圈,就连台阶上都被铺得满满的。灵堂内大厅正中央高台上放着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的罗荣桓同志骨灰盒,上方悬挂着他的遗照。

三天来吊唁的干部、群众共有6万多人。

罗荣桓在战争年代的一名警卫员,在听到讣告之后连夜坐着火车来到了北京。在走进灵堂的那一刻,他伏在地上大哭起来,在场众人无不潸然泪下。

罗荣桓曾经的部下不少已经退伍了,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就是想要向曾经的老首长敬最后一个军礼。

图|毛泽东手迹《吊罗荣桓同志》

罗荣桓为新中国和人民奋斗和奉献了一生,为铸造军魂付出了满腔心血。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他肩膀上的所有的工作,都排在他的健康之前。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依旧是乐观而谦逊的。

对自己的妻子、子女,他明明那样不舍,还是希望们能够抛下失去他的悲伤以及他一生的荣誉光环,做一个普通的公民,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建设者。

这就是我们的罗帅,20多年来,病痛缠身,只有一个肾支撑着他的身体,但他的心依旧那样忠诚而纯洁,这就是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