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张治中(张治中:别人笑他的妻子没文化,劝他找富家小姐,他却一直舍不得)

发布:2022-08-16 19:10:04

提示:古人说,惟力大才能坚,故至坚不可摧也。孕育坚不可摧的夫妻情感,也许唯一可以指望得上的就是人品。这一点,洪希厚做到了;这一点,张治中也做到了,也让他们在丈夫和妻子的角色里,近于孔子说的那样,由“仁”至“圣”了。这在当今社会,实在是太难得了。

张治中:别人笑他的妻子没文化,劝他找富家小姐,他却一直舍不得

张治中,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在国军队伍中,在自己这般的高官里,他创下了一个唯一——一生只娶了一位妻子,而且妻子还是个文盲。

张治中的妻子叫洪希厚,1893年出生,安徽合肥市巢湖市(原巢县)人。是张治中的家乡人,比张治中小3岁,是张治中指腹为婚的妻子。这就是说,洪希厚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张、洪两家家长就将他们“指定”在了一起。两家人都很穷,张治中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手工业者,洪希厚的家境大抵也如此,父母都是土里刨食的平头百姓。张治中6岁入塾,读过十年书,洪希厚没有上过一天学。

1909年,洪希厚16岁,张治中19岁,张、洪两家家长兑现了当年的承诺,张治中和洪希厚结婚。这时候,张治中因为家境贫寒,学上不下去了,四处奔波流浪,在丰乐河镇(今肥西县)一位叫吕为才的老板经营的“吕德胜号”商铺里做过学徒,尽管家贫如洗,但洪家家长还是将女儿洪希厚嫁给了他。

在古代传说人物中有个叫王宝钏的,是唐懿宗时期朝中丞相王允的三女儿。她不顾父亲之言,下嫁贫困的薛平贵为妻。和父亲三击掌断绝关系赶出家门,后因薛平贵随队伍随军出征平定西凉,独自一人在寒窑中苦度18年。一千多年了,她的故事至今还被传唱在戏剧和影视作品中。与王宝钏不同的是,作为穷人的女儿的洪希厚没有和父亲断绝关系,但在张家的“寒窑”里,她一扛,就是整整12年。

张治中:别人笑他的妻子没文化,劝他找富家小姐,他却一直舍不得

张治中 洪希厚

婚后没几天,张治中接着去打工,在“吕德胜号”的商铺里开始阅读报纸,写字算账,有了些见识,也开始了自己人生漂泊的起点。先后在扬州的盐务缉私营充过备补士兵,在安庆巡警局当过后备警察,后入扬州巡警教练所受训,3个月后毕业,成为正式警察。但“正式警察”也没让他“安分”下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1912年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真正走上了军旅之路。

王宝钏独自一人在寒窑中苦度18年后,薛平贵身世大揭秘,将王宝钏接入皇宫,夫妻团聚。张治中与洪希厚得以团聚,已是1921年。其时,张治中已从驻粤滇军连长、营长的职位上一路走来,晋升为驻粤桂军总部参谋、师参谋长和桂军军校参谋长等职。他不可能像薛平贵那样把王宝钏接入皇宫,他的军衔不过是校官,她的家里除了和过去一样居徒四壁之外,他的父母也离开了人世,而他也因为在外闯荡,没能送了父母最后一程,是洪希厚替他一手料理了父母的丧事。

在这里,人们可以想象,一个丈夫不在身边的女人,在公婆去世后,真正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怎么活呢?洪希厚带着张治中只有7岁的弟弟张文心回到了娘家。在那里,她带着自己的小叔子,力所能及地为娘家做一些零活,做手工换一些零钱,在艰苦度日中艰难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那时,她只有23岁,在婆家已经等了丈夫7年,在娘家,她不知道还要等丈夫多少年。

张治中:别人笑他的妻子没文化,劝他找富家小姐,他却一直舍不得

好在婆家、娘家总共等待了12年之后,丈夫回来了,但回来的丈夫除了与自己有身份上的差别之外,分明也改变不了自己什么。于是,在送走了丈夫之后,洪希厚也只能一如既往地带着小叔子,为丈夫尽到一个做妻子的责任,不是王宝钏的她也不可能有王宝钏大苦大难、大福大贵的辉煌。作为妻子,她只知道努力地做一个好妻子。

能好到什么程度呢?子贡曾经问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腾达,且愿意周济众人。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这般而感到愧对于民呀!一个怀有仁心的人,一定是首先自己要站得稳,然后看到别人摔倒也愿意扶的人。首先自己要足够地腾达,而且也愿意博施济众。能够先做好自己,然后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洪希厚没有物质上的博有、腾达,但她却在妻子的角色里让自己站稳了;虽然与尧舜二帝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妻子的角色里,她却无愧于丈夫;虽然不是孔子所说的“圣”,没有帮助到更多的人,但在妻子的角色里,那条通往仁的路一直在她的心里,并被她走着。

人们把孔子的这段话,后来被提炼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又被后世更直接地引申为,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正所谓:福来者福往,爱出者爱返。一个人对别人做了什么,就往往意味着他能承受什么,即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张治中:别人笑他的妻子没文化,劝他找富家小姐,他却一直舍不得

以妻子的角色走在“仁”路上的洪希厚,也很快和自己的丈夫张治中一生只娶了一位妻子一样,创下了自己生命中的一个唯一。1932年,张治中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淞沪抗战。这之前,他回了趟家,要把自己的弟弟张文心也带到战场上去,洪希厚舍不得。张文心在父母过世后,就被洪希厚着,两人感情深厚,虽说此时张文心已在国军队伍里当上了营长,但洪希厚很害怕,怕战场上的枪子不长眼,哭个不停。

张治中说:“我理解你的心情……”洪希厚抹了把眼泪,说:“你带走他可以,但我要提一个条件……”张治中说:“什么条件?”洪希厚说:“开战时,你必须把文心留在你身边。”这是一生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对张治中的工作从不乱发表意见的洪希厚,对丈夫提出的自己的第一个请求,也是她一生中对丈夫提出的唯一的一个请求,但张治却没有答应她:“打仗不是你想的那样……分不了前后,不管是谁,都有可能战死……这次去上海,我已做好了准备……文心也应当如此。”

洪希厚不希望张治中再说下去,两人相拥而泣。所幸的是,张文心后来还成了国军少将师长。1948年12月15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南京中山陵园管委会委员、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95年7月去世。有了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而洪希厚的“仁”也换来了丈夫张治中对她的深情回报。

张治中:别人笑他的妻子没文化,劝他找富家小姐,他却一直舍不得张治中:别人笑他的妻子没文化,劝他找富家小姐,他却一直舍不得

张文心和夫人

随后,职位一步步的提升,张治中成为了国民军队中的要员,洪希厚人老珠黄,两人在一起十分不“般配”。于是,有人常劝张治中再找一个出身高贵的漂亮小姐,但张治中却始终不肯,并说:“她(洪希厚)虽然没文化,却是我孩子的母亲,是我的家乡人,抛弃了她,我将来何以向子女交待,何以面见家乡父老?”

在这里,人们不难看出,张治中对妻子洪希厚的难舍之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他们的夫妻感情,在被今天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的成语里得到加深,深到不可以分离。他们的子女后来回忆说:“任何时候,只要不打仗,父亲和母亲总是在一起,有时候为了陪母亲,父亲会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他自己说是亏欠母亲太多。”正是在这种深厚的夫妻感情里,他们的6个子女个个优秀,在父母之爱里快乐长成,也见证了他们的相互陪伴和直到终老。

古人说,惟力大才能坚,故至坚不可摧也。孕育坚不可摧的夫妻情感,也许唯一可以指望得上的就是人品。这一点,洪希厚做到了;这一点,张治中也做到了,也让他们在丈夫和妻子的角色里,近于孔子说的那样,由“仁”至“圣”了。这在当今社会,实在是太难得了。

对此,我们想要说的是:每个人的天空里其实都有一只鹰,俯冲的那一瞬间,关键在于盯住了什么。这个俯冲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生的过程,短到只有一瞬间。于是,诗人们说,想到将来必有一死,人心就会像动荡的海水一样。其实,干吗要像动荡的海水呢?所谓的海有时不过是一滴水,甚至从来也没有到过海里,在路上,能紧握岸边的一粒沙也就够了。

张治中:别人笑他的妻子没文化,劝他找富家小姐,他却一直舍不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