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尽岳父郭子兴的儿子?据考,郭氏子孙繁茂,还出一大文豪

发布:2022-07-05 05:05:31

《明史》称:元之末季,群雄蜂起。子兴据有濠州,地偏势弱。然有明基业,实肇于滁阳一旅。

即大明江山,肇始于郭子兴。

朱元璋初以布衣投身元末起义军洪流,能够在军中脱颖而出,兴起壮大,全赖濠州豪帅郭子兴慧眼识英雄,不但授予兵权,还许配以义女马秀英。

可以说,郭子兴不但是朱元璋的老上司、老领导,还是伯乐、岳父,更兼扶上战马,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的人。

因此,朱元璋得了江山,统一了宇内,不忘追封郭子兴为王——滁阳王。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九记:洪武三年二月“追封故元帅郭子兴为滁阳王,妻张氏为滁阳王夫人。立庙滁州,仍绘其子从祀。凡生卒之日及节序,皆命有司致祭。”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九又记:(洪武十四年九月)“壬辰,诏建滁阳王庙于滁州。”重建郭子兴庙。“洪武十五年秋,诏守滁阳千百户等,免征田租者二十员,名永供时祀,其宥氏首率而记之。”将郭子兴滁阳王庙祭祀活动制度化,命以王杰为首的千百户十七家承担祭品供给、以宥氏为首的千百户三家负责看庙。

这,是郭子兴徐阳王庙祭祀活动制度化的开始。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三又记:洪武十六年十一月七日,朱元璋“亲藁滁阳王事实”,并召太常司丞张来仪撰写碑文。洪武十七年三月立碑王庙,同年七月“诏建滁阳王坟、享堂”。

由于朱元璋后来又娶了郭子兴的幼女为妃,是为郭惠妃,生有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穗、永嘉公主以及妆阳公主。所以,在洪武初期,滁阳王庙的重要祭祀活动都是“以蜀王主祀”。

而根据《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二所记:“蜀王之国,掌滁之卫事者主焉”,即蜀王去成都就国后,滁阳王庙的重要祭祀活动就交由地方官主祀了,而滁阳王庙的奉祀一直都由宥氏主持。

种种迹象表明,朱元璋是一个知恩感报的人,对郭子兴为自己铺设的一切功绩,也都认。

但是,史学界也存在这样一个主流认识:朱元璋建国后对郭子兴追封、建庙、祭祀等等,全是惺惺作态,实际上,朱元璋对郭子兴以及郭子兴的儿子,都是心存忌恨的,郭子兴病死后不久,朱元璋就举起屠刀,把郭子兴的儿子全部赶尽杀绝了。

那么,郭子兴有多少个儿子呢?

由于《敕赐滁阳王庙碑》有“夫人张氏,生三子,长战殁,次为降人所陷,幼与群小阴谋伏罪”之语,则史学家普遍认为是三个。

《敕赐滁阳王庙碑》对郭子兴这三个儿子的结局也作了交待:长子在战场上牺牲、次子被诈降人士杀害、幼子与不法之徒谋返被诛。

据明嘉靖年间史学家郑晓考证,郭子兴这三个儿子的小名分别叫郭大舍、郭二舍、郭三舍。郭大舍的大名已不可考,郭二舍的大名叫郭天叙,郭三舍的大名叫郭天爵。

郑晓的《吾学编》中说:“或曰:大舍、二舍、三舍皆战殁,或曰:沉诸和州江中。”即有人说,他们都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也有人说是被人沉入和州江中淹死了。

是谁淹死的呢?

《吾学编》还记载了一段极富戏剧色彩的故事:长二子忌上英武得众心,兵势日盛,为毒酒召上,家人泄语上。上见二子果来召,大喜,并马行去,至半途,上忽跃起,跪马上,仰天,若听语言,已又顿首伏马上,顷之勒马骂二子:“竖奴,乃欲毒我耶?!”二子曰:“安有是?”上曰:“适天神云云,二子骇汗洽背。下马伏地,曰:“安敢有是?”上意驰马归,自是不复至子兴所,遂积嫌隙。

即郭子兴的儿子对朱元璋是这样忌恨,则淹死他们的就是朱元璋无疑了。

但是,郑晓的考证明显与《敕赐滁阳王庙碑》不符,今人不采。

同样是明嘉靖年间的史学家王世贞对郭子兴三个儿子的归宿做了解答:“其长者与天佑(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从攻集庆路战死,次子陷于贼死。少者以失职,谋不利死。或曰:此皆高帝意也。”

表面上看,王世贞的解答与《敕赐滁阳王庙碑》差不多,但妙的是最末一句“此皆高帝意也”——即郭子兴三个儿子都是被朱元璋谋害死的。

清初万斯同撰《明史》,记述得更详细,也更露骨:“天叙(次子)、天祐引兵攻集庆,陈埜先叛,俱被杀。宋(小明王政权)复以天爵(第三子)为中书右丞。己而,太祖为中章政事。天爵稍失职怨望久之。谋不利。诛死。子兴后遂绝。”

一句“子兴后遂绝”,成为了现在广大史家的共识。

郭子兴真是绝后了吗?

这得从郭子兴是否只有三个儿子说起。

《敕赐滁阳王庙碑》说“夫人张氏,生三子”,注意,郑晓所考证出来的是郭大舍、郭二舍、郭三舍,只是郭子兴夫人张氏生的三个儿子。

大家不可忘了,郭子兴并非只有张氏一个夫人。

郑晓还考证出:“(郭子兴)又次李夫人生郭老舍。洪武四年旨云:‘说与郭老舍。再三留你不住,实要回乡守祖,你旧有二所庄田,我就赐与你耕种。教户部开除粮草。”

即郭子兴的小妾李夫人还生有一个儿子,是郭子兴的第四子,名叫郭老舍。朱元璋本想留郭老舍做官,但“再三留你不住,实要回乡守祖”,只好赐他还乡耕种了。

明万历年间的史学家何乔远在《名山藏》中更详细记载了郭老舍辞官过程,称:“而季子老舍尚在,召欲官之,高后谓老舍曰:‘皇帝法所不可无亲,今官尔,尔胜官乎?’老舍悟。入见。帝曰:‘官尔!’老舍顿首曰:‘陛下官臣,则与臣百品。’帝曰: ‘是何官也?’大陈文武臣民冠,恣取之。冠有棕顶帽,帽百目,老舍俯取曰:‘是也。’帝曰:‘其学于成均于?’老舍曰:‘不也!臣请得冠,是冠障蔽风日,耕于瘠卤之岗。’帝曰:‘善’即日赐牛一头,马十二蹄。送归山中,复其家。”

如果说,郭子兴真有第四子郭老舍,为什么洪武十四年郭子兴滁阳王庙祭祀活动制度化时,朱元璋命令宥氏为首的千百户三家负责看庙,而不把这一任务交给郭老舍呢?

原来,郭老舍回乡后,于洪武十一年被人骗到了贵州一个黑窑里打黑工。

而在郭老舍失踪的期间,朱元璋召太常司丞张来仪撰写了碑文,令郭子兴的邻居宥氏首率而祀之。

等朝廷为郭子兴封王、建庙、定庙祀、立碑、建坟与享堂等一系列程序都已经完成,郭老舍才被解救回到家乡,当时已经是洪武二十八年了。《名山藏》记,“洪武十六年十一月,太祖面谕太常承张来仪为子兴庙碑,碑言王无后。二十八年,太祖令旗手卫官李忠召老舍于黑窑厂。入四川候蜀王。蜀王母,子兴女,所谓郭惠妃也。”

而嘉靖《定远县志》中《蜀王赐展亲之记》也有佐证:“前辈尊长必当尽心孝顺…….如此乃可以保其家世,而我外祖先王亦将垂佑于无穷……付外氏郭、马二家兄弟。”由此可知,郭氏并未绝后。

补一句,王世贞认为这个郭老舍只是郭子兴乡中同族人,而不可能是郭子兴的幼子,他:“而所谓郭老舍者,必滁阳王之族年少长者也。若其幼子。则在洪武四年时当尚少,而何以曰老舍?使果滁阳王子,是不胙茅土之封,必罹金罂之赐矣,宁能晏然而已乎?”理由有两个:一、郭老舍的名字中有“老”字,怎么可能是郭子兴的幼子?二、如果是郭子兴的幼子,应有封赏,不可能如此默默无闻。

王世贞的质疑依据不过如此,嘉靖《定远县志》却又记载:“郭老舍,洪武中,朝迁以滁阳王故,赐第宅、田地、钞锭、孳牧草场,永复其家。至今,子孙藩衍,乡人称为郭皇亲云。” 又有“郭老舍墓,县西三里。”

《明孝宗实录》卷七十四又记:弘治六年四月“戊戌,赐郭琥冠带,令奉滁阳王祀事。琥,滁阳王子兴之后也。”

综上所述,滁阳王郭子兴并未绝后,其子孙生生不息,开枝散叶,分布于安徽、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地。

近世有人考证出,大文豪郭沫若还是郭子兴的后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