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体(王羲之墨宝的发现(附大图))

发布:2022-11-08 18:01:26
王羲之墨宝的发现(附大图)

新华网东京2013年1月8日电(记者 蓝建中)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员经过鉴定,发现了中国东晋时代的书圣王羲之的精致摹本。

研究人员认为,根据字体和字面意思,这是7至8世纪时中国唐代宫中制作的摹本的一部分,这将成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珍贵资料。这也是1973年《妹至帖》公开之后时隔约40年再次发现王羲之的珍贵摹本。

《妹至帖》

这个摹本是五岛美术馆(位于东京都世田谷区)理事兼学艺部长名儿耶明(姓“名儿耶”,名“明”)收到个人收藏者的鉴定请求后,又委托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鉴定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品管理课长、中国书法史专家富田淳等人进行鉴定后,认定这是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摹本,并认为这个摹本有可能是遣唐使带回日本的。

图为发现作品和《妹至帖》

此次发现的摹本长25.7厘米,宽10.1厘米,分为3行,共24个字。纸是与以前发现的摹本一样的“纵簾纸”(纸上存在竖的条纹)。摹本旁边还附有德川幕府末期到明治时期的古书法鉴定权威“古笔了仲”的鉴定纸条,上写“小野道风朝臣笔”。

富田淳说,认为是王羲之摹本的理由在于:首先,文中有王羲之儿子的名字“期”的字样,而且有“日弊”等王羲之经常使用的措辞;其次,与1973年公开的《妹至帖》(日本个人收藏)等王羲之的摹本酷似;再次,确认存在“双钩填墨”的痕迹,即利用很细的笔描出文字的轮廓,然后将内部用墨仔细填满,这是与现存的王羲之摹本相同的手法。

摹本的文字内容是:“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这被认为是书信的一部分,可以看出王羲之的日常生活和心情。根据摹本开头的文字,富田淳等人将其命名为《大报帖》。

书圣王羲之没有留下真迹,只能通过摹本来了解其字体。据传,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曾命令宫中的专业匠人制作了大批摹本。日本目前存有《丧乱帖》(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注:“尚藏馆”是位于皇宫三之丸内的一座博物馆)、国宝《孔侍中帖》(前田育德会藏)和《妹至帖》等精致的摹本。

《大报帖》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有关王羲之书法的珍贵资料之一,有助于研究王羲之的书风,将在22日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的特别展览“书圣王羲之”上首次公开。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

在中国书法史上,就影响力而言,无人能与王羲之比肩。这位被后世尊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心慕手追的对象。正是“最爱”他的唐太宗以“一字千金”遍搜天下之后又以其作品陪葬,使得后世再无得见“大王”真迹的机会。

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的“王羲之”其实都是高古(唐宋为主)的精摹本,即便是高古摹本,存世的数量也只不过十几件,最为著名的有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流失日本的《丧乱帖》等。

我国古时候书法的复制法主要有四种,双钩填墨、临写、拓本(石刻)及刻本(木刻),其中以双钩填墨最为接近真迹。双钩填墨的技术始于唐朝,主要是宫廷用作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也有记载皇帝会命人制作一些珍贵藏品的副本赏赐给大臣。双钩填墨非常耗时耗工,不仅技术要求很高,失败率也很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够进行,只在皇宫中才有。其方法主要是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将其摹下来,然后再以油纸作为中介,转到普通的纸上。

《旧唐书.褚遂良传》中曾有记载,唐太宗曾下令让臣下“用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一时之间,“天下争赍古书,诸阙以献”。最终,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内府共收罗了王羲之书法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二八卷。当时君王喜爱王羲之几乎尽人皆知,于是王羲之的真迹在民间几乎片纸只字难求。

到了明清两代,书法的兴盛程度远不及唐宋,但是仍然承袭了推崇王羲之的余波,从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到清代康熙、乾隆,都无不视王羲之的作品为珍宝。但是,到清代已经鲜有王羲之真迹留存,尽管乾隆执着地认为自己所藏是真迹,但是后来考证,也大多是高古摹本。在2010年嘉德秋拍上,王羲之《平安帖》,以3.08亿元天价成交,这就是一件双钩摹本,最终被上海的著名收藏家刘益谦所得。

王羲之的真迹或者高古精良的墨迹摹本历代都十分珍贵,所以常常会被进行切割,这样可以售价更高。目前各大博物馆所藏王羲之都没有太多字的,大多只有几行。据统计,现存的唐摹本王羲之帖不到二十帖。其中流传在日本的有《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孔侍中帖》、《游目帖》等等,而此次新露面的摹本,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名称,但足以堪称为“世纪新发现”。

这件珍品是2012年10月,日本的一位收藏家交给东京国立博物馆鉴定之后确认的,而此次展现则是其第一次公开展示,并将引起书法界巨大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