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刺秦失败怎么逃得(刺杀秦王失败后,张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发布:2023-01-11 20:01:29
刺杀秦王失败后,张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张良刺秦王失败后,隐忍了九年。在这九年中,所有的一切他都已经想明白了,后来的一切只是按照他在头脑中建立的对世界的认知行事而已,并没有太多感情与抉择。因此韩王死我猜对他的打击并不大,或许他早就看出来了,只是在等待这一天到来尽完义务。他在复韩期间的经营和布局都是相当积极的,从拥立王室可以看出来使命感也非常强,所以个人不能认同''被动接受''的观点。 张良刺秦失败怎么逃得(刺杀秦王失败后,张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以''功成不居''、''顺势而为''的心态改变都是发生在韩王被杀之后,而刺秦后的隐逸则属于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比较突出的两点证据在于组织下邳造反团体和亲自随刘邦入关。司马迁的评论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要多体会语言背后的意思。在留后世家里面已经写了他体弱多病,后面总结时却说想象张良身材魁梧,明显上下文不一致。

在刘邦进攻武关的时候,按照张良的意思贿赂了守关的将领,等着约好的第二天入关。但是张良却进一步建议当晚就进攻,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刘邦以后先是愣了一下,想了会儿才接受了建议。根据我的理解,司马迁是明显对这种做法是不耻的,太阴损,像心机女的做法。所以最终的评论其实是暗含贬损的意思。

刺秦失败对张良的打击是巨大的,但也帮他磨去了棱角,少了年少的冲动,心静下来了,潜心修学。复国后子房就辅佐韩王,然而这个韩王是刘邦帮着立的,没过多久项羽又给灭了。韩王被杀的时候子房也在,差点死掉。子房逃跑后就去找刘邦了。感觉这是他人生分界点。而且我认为他最后归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想在新朝为官,没有归属感吧。挺遗憾的。

作为大将军的张良屡战屡败,而汉初三杰的萧何更只能运后勤,此二杰更多的是当初跟刘邦早,张良又有刺秦的威名罢了.汉朝乃至整个华夏史,如韩信者寡,武安君算得上一个,其他人都略有不足。至于张良谋圣更是可笑,出得计谋屡屡受挫,让刘邦求饶活命等计略成为了谋略?对于当时魏燕赵的战略布局也都是韩信一人所为,有时还是感叹高祖命好,没遇到韩信或者韩信月下跑了,或许楚朝就诞生了。

没人否定张良的地位,张良的问题在于,他的起步太高了,出场就是列侯级别的人物,别说三万户,十万户都是可以的。就像项羽俘虏了刘邦麾下的周苛后,开口就是封赏万户,拜上将军,你觉得他比张良如何?论能力周苛当然不如张良,可为何项羽要那样对待周苛呢?无非就是周苛当时是汉政权的御史大夫,地位非常尊崇,而刘邦愿意封张良万户,自然另外皇帝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才刚开始,非常脆弱,没有像后世那样被儒家和官僚系统制度化。但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刺杀成功,如果是扶苏这种非常优秀的守成之君上台,复国就真的是天方夜谭了。

张良身上集中体现了忠诚、勇敢、智慧的品质。一、忠诚。先是忠于故国,直到项羽杀韩王成后才放弃复国,专心辅佐刘邦,而一旦投刘邦后,仍然忠心不二。二、勇敢。博浪堆刺秦最能证明这点。三、智慧。不光能谋国,还能谋身。同时做到这两点的开国功臣很少。荀彧能谋国,但不能谋身,被迫自杀。贾诩能谋身,但不能谋国,投降曹操后几乎一言不发,是个狡猾的利己主义者。四、历代文人的吹捧歌颂。张良这种能够全始全终的人,是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赢得生前生后的名的古代文人最渴望得到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