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一个故事(谋圣张良的故事)

发布:2023-01-12 02:01:01

今天来说说谋圣——张良。

张良,字子房,今安徽毫县人,祖与父相继在韩国做高官。所以张良的前半生就一直致力于恢复韩国。

张良的一个故事(谋圣张良的故事)

怎么恢复呢?年轻的张良想出了一招——暗杀。

于是张良结交了一个大力士,准备在秦始皇出巡的路上设伏刺杀。

哎,秦始皇出巡怎么净碰上这种人啊,不是刺客,就是被人鄙视说:“我可以取代他”。怎么就没遇上一个献宝送不死药的呢?

当时始皇帝规定只有他的马车可以有六匹马拉,其他人的马车最多只允许四匹马拉。

本来是讲排场,但是在谋圣张良看来这简直就是自爆嘛,找个大力士,给个大铁锤,对准六匹马的车驾,像掷铅球一样扔过去,一击必中,将秦始皇砸得脑浆迸裂,于是秦朝群龙无首,张良便可趁乱摸鱼,扶持韩王复国。

可是这次,张良草率了!

秦始皇经过多年与刺客周旋,早已练就迷惑敌人的身法。居然命令全体车队统统用四匹马来拉车。

望着源源而来、统一着装的车队,大力士傻眼了——我王大锤往哪扔锤啊?

张良也傻眼了,但是张良毕竟是张良,他在瞬息万变之际,敏锐地发现一辆马车的装饰与众不同,简约中透着豪华,于是朝大力士一使眼色,大铁锤在天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抛物线,带着仇恨,带着憧憬,带着风儿,呼啦啦地呼啸而过,哐当,正中车架,这时从旁边的车上传出秦始皇又尖又细的嗓音——弄啥嘞?

原来大铁锤不幸砸中了副驾,秦始皇幸免于难。

一击不中,面对蜂拥而上的秦兵护从,张良果断地选择——战略转移。

经过此次失败,张良总结经验教训——读书太少。

于是当一个老头向他扔鞋子的时候,张良拾起鞋,闻出了一丝知识的味道,便恭敬地为他穿鞋,顺从地遵从约定,谦虚地向这位黄石公学习,终于打通任督两脉,成了一等一的谋士。

恰逢群雄涿鹿,张良看准时机拥戴原来韩王的后裔,恢复了韩国。并且遇到了途径韩国,西向灭秦的刘邦大军。

虽然张良只是韩、刘联合的一个象征性的参谋官,但是在西进和灭秦的过程中,张良还是出了不少谋,献了不少策的,很多计谋都是非常英明和重要的。

很快就来到了张良人生的高光时刻——鸿门宴。

当时义帝派项羽和刘邦各率一部进攻秦国故地,并相约先入关中者王。

项羽披荆斩棘一路血战,进入关中,突然发现刘邦早就抄了条没有多少敌人的小道进入了秦地。

所谓看人挑担不吃力,刘邦看似兵不血刃进咸阳,其实张良功不可没,正是他选择了正确的方针路线,才一路顺畅地进军,而不像项羽只知道杀伐进攻。

项羽是旧贵族出身,所以将面子看得很重,认为刘邦摘了他的桃,要把场子找回来。加之身边亚父范增的撺掇,所以设下鸿门宴,准备将刘邦一杀了之。

这时,张良的作用体现了出来。

当年张良在徐州一带任侠的时候,结识和庇护过一个逃犯,此人叫项伯,正是项羽的族人。听说项王要对付刘邦,感念旧情,便偷偷地跑去张良处报信,跟张良说:“兄弟啊,赶紧撒丫子跑吧。”

而张良感念刘邦一路上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信任,便将项伯带去见刘邦,并定下应对策略。

针对项羽好面子的特点,嘱咐刘邦一定要在项羽面前装孙子,让他觉得倍有面儿,再安排樊哙以勇武的形象吸引同样英武盖世,对英雄惺惺相惜的项羽,激发他没落贵族的小情调,从而彻底打消了项羽的杀意,帮助刘邦逃过了一劫,自己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在其后的楚汉相争中,又是张良提出了联合阵线的战略,联合所有反对项羽的力量——英布、彭越、田荣等等,使得貌似强大的项羽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终于兵败垓下。

后来,张良复兴的韩国被项羽灭掉了,当刘邦想要开历史倒车,准备再次分封旧贵族时,张良果断地提出反对意见——此一时彼一时也,当时立六国后人是为了号召民众起来反抗暴秦,现在分封旧贵族则会伤了出生入死的将士的心,所以说张良并非愚忠之人,而是审时度势的真谋臣。

随着汉朝的建立,刘邦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就是关于接班人的选择问题。

刘邦不喜欢大儿子刘盈,而想立小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吕后问计于张良,张良觉得太子宜立长君,于是出了个釜底抽薪的主意,找来了四个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老夫子——商山四皓,这几位老夫子是刘邦请了半天也请不动的清高人物,让这四个老人家时时刻刻跟在太子身边搞行为艺术,刘邦见了,觉得太子羽翼丰满了,便打消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相传,张良自知鸟尽弓藏的道理,急流勇退,渐渐淡出朝政,摒弃人间俗事,专心修道养精,欲轻身成仙。虽然未得圆满,但也算终老天年。

人都想进取,奈何很多人都因为没有节制的“进取”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又有多少人和张良、范蠡一样懂得退让呢?

是故,谋圣之名不虚也。

文 | 阿宝嘎历史

更多文章,欢迎点击关注“云间大彭”公众号

最近发文

史圣司马迁一生的三错

契丹往事——萧太后的罗曼史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对抗安史之乱的三驾悲情马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