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克敌制胜(伏龙凤雏,两者皆得万事休:从入蜀战浅谈诸葛亮与庞统的志向差异)

发布:2023-02-27 05:02:39

在三国这个时代里,出了很多的顶尖谋臣,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其中的两个了,在三国那时代有个非常出名的隐者,称为水镜先生,叫司马微,司马微不管自身能力还是他的人脉,都是当时许多诸侯想要拉拢的对象。

可是呢?都被他统统的回绝了,哗哗君觉得他拒绝有两个理由:

1、他已经一把年纪了,干嘛再去干这费力不讨好的的事情,不管他投靠了哪个诸侯,都会成为其他诸侯的眼中钉。

2、他本身就是个很聪慧的人,自然是之道这其中的是非曲折的,所以不想去淌这乱世争霸的浑水,可以很好的保全自己。

庞统克敌制胜(伏龙凤雏,两者皆得万事休:从入蜀战浅谈诸葛亮与庞统的志向差异)

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自己不出仕,不代表他的徒弟不能出仕,他有两个得意弟子,那便是诸葛亮和庞统了。诸葛亮和庞统要被称为“卧龙凤雏”,司马徽曾对两人有这样的评价说:诸葛亮和庞统两个人,只要能得到其中一个,便能安定天下。

《三国演义》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就是因为水镜先生的这一句话,才让“卧龙凤雏”的美名传遍天下,引来各路诸侯争相抢夺,但是这里有一人抢得了先机,这人就是刘备,刘备三顾茅庐请了诸葛亮,从此刘备开启了开挂的人生,从一穷二白到坐拥荆州、益州、汉中,可谓人生赢家,但到最后刘备也没有得到天下,这是因为作为凤雏的庞统也加入了刘备,这本是一件好事。

通常人理解的“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就是得到一个人就能安天下,那么,刘备同时得到了两个人,那不是平定天下是很轻松的事情啊,可事实如何呢?诸葛亮和庞统本是两个极端的人,分则翱翔天际,合则相生相克。下面我们分别分析。

1 诸葛亮与庞统出仕时间相差甚远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在27岁的时候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而庞统并没有确切的出仕时间,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时间节点稍加推断。

209年,庞统那时在周瑜手下做功曹。第二年,周瑜死后,庞统来到了刘备这里,214年,在入川之战的时候,庞统被乱箭射死了,36岁,这个是有记载: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可以推算出,庞统大概从跟刘备到死,只有4年左右的时间,也相当于他是32岁所有才来到刘备阵营的,和诸葛亮的27岁足足差了5岁,可别小看了这5年时间,5年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诸葛亮27岁加入刘备的时候,刘备一无所有,可以算作是雪中送炭,而庞统加入刘备的时候,刘备已有荆州,顶多算是锦上添花,大家度知道锦上添花是远远比不上雪中送炭的。

三顾茅庐

身为顶尖谋士的庞统当然也是知道这个的,在他来之前,诸葛亮已经帮助刘备取得了荆州,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了立足之地,而他什么成就都还没有,所以他才会在入川之战时急于求成,以至于功败身死,后面会详细介绍入川之战。

2 诸葛亮与庞统发挥自身才能空间相差甚远

诸葛亮与庞统虽然都是顶尖谋士,但是也有差别的,这就是空间差别。

先来看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这里可以算作是拥有“无限开火权”,发挥空间非常大,诸葛亮善于控制大局,有非常好的政治头脑,六出祁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尽管现如今有许多人说,诸葛亮是穷兵黩武,但是这都是后世对他的评价而已,这种评价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以偏概全的叫法,其实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到了很多关键因素,就是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曰:“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哗哗君觉得有这样几个时间节点:

第一个节点: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战略发展目标前提是要有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本。

第二个节点:还要做到西边要与戎族和好,不能争斗,对南边要安抚,不能采用强压政策,因为“强龙不压地头蛇”,要继续和孙权保持友好关系,在内部继续推行主公的仁政思想。

第三个节点:这个节点是最重要的,天下有变,派一上将从荆州进攻洛阳,将军自己出益州兵锋直指长安。

诸葛亮提的这几个时间节点,包含了刘备集团的从无到天下一统的总体规划,加之赤壁之战名声大震,可以说让诸葛亮发挥的空间是非常大的,诸葛亮可以算作是总指挥了。

赤壁之战

再来看看庞统,庞统的军事能力是得到很多人认可的,军事能力实际上是比诸葛亮强的,战场上变幻莫测,诸葛亮的应变力能力是比不上庞统的,要指导,诸葛亮用兵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胜利,也是也没什么大的损失,是个用兵非常谨慎的人。

《三国志》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庞统一开始是为吴国效力的,做过周瑜的参谋长,而周瑜也并非是演义那样小鸡肚肠的一个人,也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三国志》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周瑜被称为周郎,这翻译出来就是帅哥的意思,征江夏,平定豫章、庐陵,攻无不克,这样的军事才能,庞统跟在他身边是可以学到很多的。

庞统来到刘备这里后,就一直怂恿刘备取西川,这就是基于立功的表现

《三国志》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着,此不可也。”

刘备最开始并没有答应,说违背了自己仁义的宗旨,庞统一寻思,马上又给刘备了上中下三策,让刘备自己选择。这其实包含的庞统的小心思的,这其实就是我们现代的销售学,“就这样了吧,你是刷卡还是付现金?”

庞统就是用的这种模式,直接就给你最终的三个选择,你只能在这3个里面选择,没有其他选择,让刘备潜意识的被代入到了庞统的思维惯性里,最终刘备选择了中策,正式开启了对西川的战役。

庞统献计:上中下三策

这么一相比较,庞统的急于表现自己,因为跨有荆州,益州,诸葛亮已经实现了第一个了,这一个庞统再不争取,后面更没有他发挥的空间了,他必须拿下西川,拉到和诸葛亮同等的水平才行,但可惜,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3 诸葛亮善用阴谋,庞统善用阳谋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诸葛亮给诸位将领一个锦囊,只需在打仗的时候,拆开锦囊就能克敌制胜,但事实如何呢?打仗哪能这么儿戏,这在刘备入川后的一系列安排也是可以看出的。

在庞统死后后,刘备才应急招诸葛亮增援,而平定了益州后,又把诸葛亮晾在一边了,带着法正去打汉中,说明刘备给诸葛亮摆的位置就是后勤大总管。

落凤坡

再来说说何为阴谋阳谋,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阴谋可以通过蛛丝马迹可寻,是会有破绽的,而阳谋则不一样,它是随势而发,根本无迹可寻,比阴谋高明太多了,而且实行也更加困难,非大才不能使用。

诸葛亮常用的就是阴谋,而庞统则使用的阳谋,给刘备的三策就是很明显的阳谋,让你不得不中招,而行军打仗就是需要这种阳谋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很成功阳谋。

4 关于荆州的取舍,诸葛亮与庞统产生巨大分歧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表面他是想出将入相的,但是刘备只是想让他做相,并不像让他出将,刘备还在的时候,诸葛亮从没独立指挥过一场战役,而在这个时候庞统来了,并且刚刚来就反驳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让刘备眼前一亮。庞统是这样说的:

《九州春秋》“荆州荒残,角色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无法得志。”

这句话非常的明显了,荆州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已经没什么利用价值了,并且孙权也想占有它,北边的曹操也想占有它,夹缝中难求生存,更谈不上三分天下了

隆中对

再加上被庞统的上中下三策给套路了,所以刘备“从谏如流”,振振有词地进了益州,刘璋也从益州牧变为了杂号的“振威大将”,通过入川之战,我们就能发现,诸葛亮并非想像中那么神奇,在军事上,庞统和法正更受刘备的喜爱。

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很有见解,给了刘备一个很好的规划目标,但要知道的是,规划是规划,但具体实施的人并不一定要用诸葛亮,说白了,隆中对只是一个规划,但这和军事是两码事。

这就和当初张良的情况是一样的,也对汉高祖刘邦明确提出了争天下之计,但是张良能自己去打吗?没有的。所以刘备还在的时候,根本没有给诸葛亮单独领军的机会。

庞统死于落凤坡

入川之战诸葛亮和庞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而分歧的地方就在于荆州是守还是舍,诸葛亮觉得,荆州是必须要守的,作为四战之地,战略要地是必须要守好的。

而庞统的心思却不一样,庞统觉得,荆州对刘备的发展已经没有多大的作用了,没必要派重兵去守,而且也不一定守得住。(往后的发展也印证了庞统的话,荆州最后还是失去了,还搭上了关羽的性命),可以看出在军事策略上,庞统是要比诸葛亮技高一筹的。

总结 伏龙凤雏,两者皆得万事休

其实一直以来,大家都有这个困惑,刘备同时得到两人,依然没有安天下,却还是只能偏安一隅,只得在益州防守,其实三国演义中司马徽的一句话哗哗君觉得很有道理:

司马徽感叹地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假如刘备先得到的是庞统,再得诸葛亮可能历史走向就不一样了,再一句古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放到诸葛亮和庞统身上就是“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三国志》

《九州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