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认识论对个人修养的启示(察人之方立身之则、仁孝之道守礼之教、为政之术学习之法《荀子》)

发布:2023-02-28 22:07:36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先秦时期有三大儒家学者: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但我们一般把孔孟之道作为儒学的代称,却没有加上荀子,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荀子有一个独特的人性观,他主张“性恶论”。这看上去与孔孟提出“性善论”截然相反,因此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排挤!

    但从晚清时期,荀子的学说开始被重视,并且逐渐形成了“荀学”。甚至有人认为“两千年之学,荀学也”。为什么荀子的观点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呢?难道人的天性真的是向恶的吗?要弄清荀子“性恶论”背后的真相,推荐大家学习江力先生注译的这套《荀子》。

    荀子认识论对个人修养的启示(察人之方立身之则、仁孝之道守礼之教、为政之术学习之法《荀子》)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起点,荀子无论是对个人修养的论述,还是对政治社会的治理主张,都强调要建立在对人性认识的基础上。 “性恶论”是什么?荀子认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生来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的,也就是人性天生就是趋利的。

    但通过后天对伦理道德的学习和自我行为的约束,可以逐渐转善。这主要是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哲学,与孟子的“性善论” 其实是一体两面,殊途同归的。

    《荀子》提倡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认为天的运行规律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但是天运虽然不能人为的改变,我们却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而顺应规律甚至利用这种规律。在荀子看来,只有让自己不断的成长,才能掌握天运,修为出更好的自我。

    所以他在书中开篇就讲到“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这件事,永远不能停止。在荀子的思想中,特别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才是改变命运的根本。比如晚清的曾国藩,小时候先天条件非常差,秀才考了7次才考上,但靠着后天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了一代名臣。这么说来,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荀子的这个观点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荀子》的思想是在继承了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百家的长处加以综合和改造而成的。

    现存的《荀子》共有三十二篇,大都是荀子自己的著作。他的人性论、教育观和道德观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读一读《荀子》对我们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