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君子观(荀子从德性、行为、人格、境界等方面,论君子与小人的差异(下))

发布:2023-03-01 07:06:09
君子与小人行为方式的差异性

在荀子看来,由于对待人性的态度和方式的不同而造成了君子与小人的判分。荀子向人们表达的思想是,君子并不是天生成为君子的。换句话说,就每个人本性来说,本来就是小人。这一观点是与他的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是相一致的。荀子指出: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其乱也。”(《荣辱》)

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生而为小人的,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那么就只会看到财货和利益罢了。天生为小人但偏逢乱世,再接触昏乱的习俗,其结果必然会更加地变为小人,更加地昏乱不堪。

荀子的君子观(荀子从德性、行为、人格、境界等方面,论君子与小人的差异(下))

所以,如何变化人的天生的小人之本性,当然地成为荀子君子思想的重心之所在。正是基于对待人的本性态度的迥异,因而造成了君子与小人在许多方面的对立与不同。

第一,君子循道德、隆师亲友,小人纵欲望、轻师远友。荀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善人和君子,那是一定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本性并加强后天的师法教化和道德修养。所以能否乐其道,重其德,隆其师,亲其友亦就成为判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了。荀子说: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

意思是说,君子以能得到道德而感到快乐,而小人以能得到欲望而感到快乐。用道来控制欲望,就会欢乐而不悖乱;纵恣欲望而忘却大道,就会迷惑而不快乐。小人也会表面上做出依循道德的样子,但其实质乃是为了达到他们的私利而已。荀子说:

“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乎大君子之门哉?”(《仲尼》)

是说,以谦让来掩饰争夺,依靠仁爱之名来实现自己的私利,此乃小人中的杰出代表,如此之人当然是绝对不配列入以孔门为代表的君子之门的。

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小人之所以一直为小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君子从不拒绝对自己美身能起到重要作用的老师和朋友,而小人则从来不愿意这么做。在荀子看来,老师和朋友都是能按照道义的原则去行事,包括对自己的评价都能做到实事求是,绝无虚浮和不实之辞。故荀子才说: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修身》)

意思是说,否定甚而指责我正当和恰当的人,他就是我的老师。肯定进而赞扬我正当和恰当的人,他就是我的朋友。而那些没有任何原则地一味只知道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这里是以“当”与“不当”来作为判断是否师友,进而是否君子的标准的。正是因为君子“隆师而亲友”并厌恶那些贼人,所以君子就表现出这样的优秀品行: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如此一来即使不想进步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荀子才说: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修身》)

而小人完全不是这样做的,“小人反是”,此之谓也。具体说来,小人常表现出如下的恶劣品行:

其一,自己制造了混乱却反过来攻击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和否定(“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

其二,自己本身无才无能,却非要求别人说自己贤能(“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其三,自己从内到外宛如虎狼禽兽,却又憎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和揭露其贼脸(“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其四,亲近那些谄媚讨好,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那些敢于进谏,真心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谄谀者亲,谏争者疏”);

其五,把别人出自善良正直的话当成是对自己的讥笑,把别人出自绝对忠诚的行为当成对自己的戕害(“修正为笑,至忠为贼”)。

概而言之,做事昏乱而憎恨别人批评劝阻,不学无术而要求别人夸赞他有才能,心肠狠如虎狼,行为毒如禽兽而忌恨别人指责,亲近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人,疏远直言谏劝、据理力争之人,将善正之言反当作讥讽,将忠诚之行反视为贼害,凡此种种构成了小人之行。而如此之人,虽然想不失败和灭亡,那怎么可能呢?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向人们发出了“得乎哉”的追问。这是从最终结果上来提醒和告诫世人,只要你具备了君子的美德善行,虽然你不想进步成功,“得乎哉”——那怎么可能呢?只要你具备了小人的丑德恶行,虽然你不想失败灭亡,“得乎哉”——那怎么可能呢?

对于一个文明社会来说,应多一点君子,少一点小人,而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那是首先应让世人知道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对此,请看荀子继续为我们描述。

(作者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小跃)

特别声明:此文是徐小跃授权刊发,未经允许,一律不得,违者必究。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点赞,加关注@文以传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