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荀子的文学观)

发布:2023-03-01 07:06:13

荀子即荀况,字卿,赵国人,他吸取、改造并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也吸取了战国其他学派的思想,成了战国后期的重要思想家。

一、荀子论“言”

1. 文以明道,明道是荀子文学观的核心。道的实际内容就是礼仪教化。

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仪,谓之奸言。即一切言论,凡是合于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凡是离开道的,违反道的,就是坏的。

2. 由于对于道有不同的态度,所以可分为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和小人之言。圣人之言最完美,“如珪如璋(如美玉一般美好)……四方为纲(人们一直为行为准则)”,是人们崇敬的对象,效法的标准。而小人的奸言,“虽辩,君子不听。”(虽然善于谈说,但有识之士不会听信)。这就相当于现在的有些人虽然在聊天时能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没有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更没有可以站得住脚的观点支撑,只能给人一种外强中干的印象。

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荀子的文学观)

二、荀子论“乐”

1. 荀子论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他的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有名的《乐论》是他论乐的专文。他认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人们内在的“性术之变”,即内在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反映人们各种各样思想感情变化的不同音乐,能使人产生“心悲”、“心伤”、“心淫”、“心庄”等不同的心理反应。如古代两军对阵时,在发起进攻时由一个士兵击鼓为号,士兵们就开始冲杀。这种鼓声就给人一种悲壮的感受。而“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即妖艳的装扮和淫靡之音,会使人心淫荡。(春秋战国时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儒家认为它们和古代的雅乐不同,贬斥它们为淫靡之音。

2. 与墨子“非乐”的比较

荀子认为音乐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巨大教育、感染作用,所以它能够对整个社会的风俗民情以至国家的安危治乱发生直接影响。荀子批判了墨子的“非乐”思想,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正其乐”并利用音乐教化人民,从而达到“治生焉”即巩固统治的目的。

而墨子之所以提出“非乐”观点,是因为统治者的音乐享受,从乐器设备到音乐演奏,都是从剥夺民财民力而来,对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都很不利。在当时人民生活极其贫苦的情况下,墨子反对儒家大力提倡音乐以助长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斥责统治者欣赏音乐就是“巧夺民衣食之财”,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法。

总结

想想也是,在老百姓还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时代,统治者却脑满肠肥,歌舞升平,不管他治下的人民的死活,那难怪人民要推翻他。难怪一些有识之士要提出这样的观点。而当封建国家的经济发展得较好,人民能够吃饱饭的时候,那么举国家之力去维持统治者的享乐生活,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但可惜,在一些昏君的统治下,只会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