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子道全文及译文(《荀子·子道》:孝,不只是养,也不是一味顺从)

发布:2023-03-01 07:08:21
荀子子道全文及译文(《荀子·子道》:孝,不只是养,也不是一味顺从)

重视孝道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后代还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孝,应该包括“养、敬、顺”三个方面的内涵。养,最容易做到,标准也比较明显。但是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敬比养要难,行为上做到就不容易,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内心的敬更难,而内心的敬才是对父母真正的爱。

所以,荀子说,在非常辛苦、疲惫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父母保持恭敬;在面临灾祸、危难的情况下,对父母也不会丢失道义;即使不幸被父母厌恶,仍能不失去对父母的爱。只有仁人才能做到这样。《诗经》上说:“孝子不匮。”

比较有争议的是“顺”,因为从顺的含义出发,“事亲以孝”很容易就衍变为“事君以忠”,而且是愚孝、愚忠。将忠孝等同起来,对君主不忠等同于对父母不孝,就是违背人伦,违背人性。曹魏篡汉,司马氏夺魏,不敢言忠,都提倡“以孝治国”,就是这个套路。

但是,真正的儒家却不提倡盲目服从父母之命。荀子提出孝子不服从父母之命可以有三种情形:

服从父母之命,父母亲会有危险,而不服从父母之命,父母反而安全,那么孝子不服从父母之命才是发自内心的孝;

服从父母之命,父母亲就会遭受耻辱,而不服从父母之命,父母反而可以享有荣耀,那么孝子不服从父母之命才是符合道义的;

服从父母之命,自己的行为就会像禽兽一样野蛮,而不服从父母之命,自己的行为反而文明美好,那么孝子不服从父母之命,那才是做人应该有的严肃谨慎的态度。

荀子的结论是,对待父母,可以服从而不服从,那肯定是不孝子;不应该服从而服从,这不是发自内心的孝。明白了应该服从还是不服从的道理,能够做到恭敬严肃、忠诚守信、正直老实,慎重行事,这才是大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孔子特意向樊迟解释,他的意思是不违背礼法,而不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古书上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孔子在鲁定公时期担任过大司寇,后来流落卫、陈、蔡等国,晚年被请回鲁国,这时的国君是定公的儿子鲁哀公。鲁哀公问孔子:“儿子服从了父命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命,就是走正道吗?”鲁哀公连问了三次,孔子却没有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恭敬地走出宫廷,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了子贡,然后问他:“你怎么看?”

子贡说:“儿子服从了父命就是孝顺;臣子服从君命,就是走正道。老师还能怎么回答呢?”

孔子说:“真是小人之见,端木赐,你真没见识!在古代,一个万乘之国只要有四个诤臣,那么国家的领土就不会被别国侵占;一个千乘之国只要有三个诤臣,国家政权就不会有危险;一个百乘之国只要有两个诤臣,君位就不会旁落,宗庙就不会被毁灭;父亲如果有个敢于力谏的儿子,就不会做出不合礼法的事;士人如果有诤友,就不会做出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就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就是走正道?要弄清楚听从的是什么,才是孝顺、才是走正道。”

子路问孔子说:“有这样一个人,为了更好地赡养父母,早起晚睡,耕耘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却没有孝顺的名声,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我想,大概是他举止不恭敬吧!或者说话的态度不谦逊吧!或者是他没给父母好脸色吧!古人有句话说:‘衣與!繆與!不女聊。’我要依靠你衣食供养,但如果违背礼法,照样不认可你。”

孔子认为,如果做儿子的没有这三种情形,却仍然没有孝名,那应该是他所交的朋友有问题。孔子说:“仲由,你听好了,我来告诉你。即使是闻名全国的大力士,也不能把自己举起来,这不是力气不够,而是现实情况不允许。所以,君子在家里行为不美好,这是自己的罪过;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过错。如果君子在家品行忠厚,在外所交的朋友都是贤能的人,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

荀子认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友爱兄长,这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品德;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遵从上级和长辈,厚待下级和晚辈,他的品德属于中等;为了顺从正道可以不遵从君主,为了顺从道义可以不遵从父亲,这才是最优秀的品德。一个人的所思所想都能止于礼,所言所论都可以使人向善,那么他的儒家之道就称得上完备了,尧舜也就这样,没有更好的了。

总之,儒家讲孝道是以仁义礼为前提的,反对盲目地服从父母。可如今需要担心的事情或许恰好相反,真正能做到孝顺父母的又有多少呢?更有甚者,在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的当下,有些人却连赡养父母的义务都不能履行,一旦孝行演变为法律义务,那么不孝是不是就不那么令人不齿了呢?!这是“进步”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