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一两和一斤(南阳文化:这些不算病的“病”,张仲景居然也能治!)

发布:2023-05-10 07:04:06

打捞一段历史记忆 收藏一份乡土情怀

张仲景一两和一斤(南阳文化:这些不算病的“病”,张仲景居然也能治!)

药丸笑疗老中医

东汉末年,南阳有位70多岁的名医沈槐,终生未娶,无儿无女。看着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想着自己的医术后继无人,整天愁眉不展、闷闷不乐。

张仲景得知沈槐积虑成疾,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来到沈槐的住处。

经过一番诊断后,张仲景很快就开出了药方:粳米、小豆、麦子、大豆、黄黍各一斤,煮熟后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一顿吃完。

病中的沈槐接过药方,不觉大笑:“我行医50多年,这样的药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等张仲景走后,他并没有按照仲景的嘱咐吃下这副药,而是请邻居将方子做成了药丸,挂在屋檐下。

以后,每次有人来探望沈槐,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指着药丸大笑:“你看,这就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呢!谁见过五谷杂粮能治病?真是天大的笑话!哈哈哈……”

沈槐只顾着逢人取笑张仲景,竞然彻底忘了无人继承自己衣钵的事儿。就这样,在笑话了张仲景大半年之后,沈槐的病竟然痊愈了。

听说沈槐身体康复,张仲景前去探望。看着满面红光的沈槐,张仲景意味深长地说:“医者,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也。先生虽无子女,吾等晚辈不是您的子女吗?先生哀从何来?”

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张先生果然是名医呀!原来,你给我开的是一剂忘掉忧愁的笑方,是在调理我的情绪呵!这才是真正的对症下药啊!”

后来,他把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张仲景。

穷病也能治

东汉末年,洛阳一带瘟病流行,不少人死于病魔。张仲景得知后,不顾年迈多病,从南阳来到洛阳行医。

一个隆冬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张仲景家的大门被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李姓少年敲开。他怯生生地说:“请可怜可怜我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给我看看病吧!”

张仲景让他坐下,望闻问切后,说:“你根本没有病”。

这时,李生声泪俱下地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他父母双亡,他卖掉全部家产才勉强安葬了父母。现在地主又逼他还账。他恳求张仲景为他开一剂灵丹妙药,医治他的“穷病”。

张仲景行医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他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

李生看后,百思不得其解,但又不好细问。他回去后,依照张仲景所说,将村子附近的白茅根都挖了出来,囤积起来,把自己住的破庙塞得满满的。

这年冬天,洛阳大旱,无雨无雪;次年春天,旱情加重,瘟疫蔓延。

针对这次疫病的表现和体征,张仲景开的方子里都有一味中药——白茅根,少则三钱,多则一两。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

白茅根渐渐涨价、以至脱销。张仲景就介绍病人去李生那里购买,并叮嘱李生:穷人少收或不收钱;见富人来买,再高价出售。

这场疫病过后,李生大赚了一笔。李生感念张仲景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张仲景是如何预知疫情的。

张仲景道出其中的缘由:原来,他看到一冬无雪、气候干燥,推测明年春天将有疫病流行。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热、利尿、消瘀血的功能,正是治疫病的良药。

巧"治"南阳太守

东汉末年,南阳太守的女儿有病了,一连几个月,遍求名医也治不好病。这天,太守派家人去请张仲景。

那时,伤寒病正游行,张仲景每天到乡下给老百姓治病,只有儿子在家。他们就把常年随他学医的儿子请了去。

他来到府衙,诊断出太守的女儿是怀孕了。可他并不知道姑娘还没出阁,就高声朝着太守说:“恭喜大人!小姐是有喜啦!”

太守一听,气得浑身乱颤,嚎叫道:“混帐东西!纯是一派胡言!”家人一拥而上,把他痛打一顿,赶出了府衙。

晚上,张仲景回来听了,十分气愤。他沉吟了一下,说:“这个太守,干尽了坏事,明天找他出气去!”

第二天,张仲景吆喝着邻居,带着礼品,来到府衙,正赶上全城绅士和名流在那里议事。

“不肖之子医理不明,口出不逊之言,望大人海函!“张仲景见到太守,深施一礼,“今天,一来赔礼道歉,二来亲自给令爱诊脉治病!”

太守一听,大喜,就要设宴款待。“还是先给令爱诊病要紧。”太守听了,忙叫佣人把女儿请出来。

张仲景看那女子气色,早已明白了几分。他暗用右手小姆指甲剜了一点药,藏在宽大的袖中,然后给小姐抚脉。

张仲景一把脉,此女果然身怀六甲!“张开嘴,看看舌苔!”小姐刚张开嘴,他就弹动右手小姆指,把药弹进她嘴中,又叫端来开水,让她把药冲下。

张仲景这才对太守说:“药到病除,送令爱到耳房观察,一会儿就完好如初的。”

太守十分感激,摆上酒宴招待。他刚端起要敬张仲景酒,耳房边传来了小姐的呻吟声,太守有诧异,张仲景说:“这是药力到了,你放心,令爱顷刻就会痊愈的!”

话音未落,只听哇哇的婴儿哭声从耳房传来。太守和夫人猛地惊呆了,一时羞得面红耳赤。那些绅士名流也惊奇地交头接耳,暗自发笑。

张仲景为百姓们出了气,一拂衣袖回家了。

作者:郭旋,就职于南阳市二十二中。受专业、家庭及友人的影响,爱好寻源探古、收纳旧物、传拓汉画,特别关注中原农耕文化及南阳人文历史。小众文艺,喜欢者来。靠近我的文字,温暖你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