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泉的后代(在淮海战役中,邱清泉突围时被击毙,他的6个子女后来去向如何?)

发布:2023-05-19 17:03:50

到了淮海战役的最后阶段,杜聿明集团被围在了陈官庄,此时无论是解放军还是国军,都知道包围圈内的人员结局将会是被歼灭,所以出现了很多临阵投诚的事件。

杜聿明对于这样的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他自己都有过起义的想法,但队伍中有一个死硬派邱清泉,提出要坚决战斗到最后。邱清泉外号“邱疯子”,如果逼急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因此杜聿明就不敢再有所行动了。

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向陈官庄发起了总攻,战至10日,国军最后的精锐老兵尽皆覆灭,杜聿明被俘,而邱清泉却将顽固发挥到了极致,终在突围时被击毙。

邱清泉死时只有47岁,留下了4个儿子和2个女儿。那么,他的子女后来过得如何呢?

邱清泉的后代(在淮海战役中,邱清泉突围时被击毙,他的6个子女后来去向如何?)

邱清泉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黄氏是由家中包办,1920年成婚。那时邱清泉还是个正在读书的18岁少年,受过新式教育的他其实不喜这种结合,只不过胳膊拗不过大腿,他只能听从父母命令。

后来邱清泉在上海大学社会系求学,期间接触了很多革命思想,又听闻黄埔军校正在招生,于是投笔从戎前往广州报考。

此时的黄氏刚刚为他生下大儿子邱国贤,但也没能拴住他的心,往后几年邱清泉更是与家人没什么联系,黄氏相当于守了寡。

1927年,邱清泉一次因负伤在南京治疗时,结识了护士叶蕤君,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谈起了恋爱。

在邱清泉看来,叶蕤君是南京本地人,生得美貌又有文化,比家里的原配强多了,于是没多久,一封要离婚的书信就寄回了故乡。黄氏也是通情达理之人,没有吵也没有闹,很配合地办完了所有手续,不过此后她也没有再嫁。

1929年,邱清泉和叶蕤君步入婚姻殿堂,两人后来的生活很恩爱,育有三男两女,共五个孩子。

那三个儿子其中一人资料很少,不知具体姓名,另外两个分别是邱国渭、邱昆仑,国渭和长子国贤一样是按辈分起的,昆仑则大概率是是邱清泉参加过的昆仑关血战。

两个女儿分别是邱莉娜和邱莉娃,这西式的名字跟邱清泉早年接受过很高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

邱清泉死在淮海战场后,老蒋给他两任妻子都发了抚恤金,不过此时的国民政府已经摇摇欲坠,钱财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了。

时局混乱,叶蕤君撑起了这个家,她想着丈夫常年与共产党作战,担心将来会被针对,于是就带着黄氏以及六个孩子东奔西走,准备伺机去往台湾。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一家被解放军认出来了,但是解放军核实完她们的身份后没有为难,反而发放了通行证及路费,这让一家人非常不解。一名解放军军官解释,邱清泉抗日还是有功的,解放军不会为难他的家属,想去哪里都可以放行。

这件事情对邱清泉的二儿子邱国渭触动很大,他本以为阵营不同,邱家人至少要受些牢狱之灾,没想到解放军却是站在民族立场上来看的,还给予了父亲应有的尊重,所以邱国渭决定留下来。

母亲叶蕤君虽然舍不得儿子,但最后还是同意了他的做法,此后一家人就分隔两地。

到了台湾后,叶蕤君和黄氏发现这里更加混乱,国军上下都担心解放军会打过来,老蒋也无暇去顾及旧部的遗孀。无奈之下,叶蕤君一行就在邱清泉昔日警卫员的护送下,前往美国谋生。

她们的积蓄不多,为了养活孩子,叶蕤君和黄氏四处去找工作,也吃了不少苦,好在通过努力还是将几个孩子都养大了。那警卫员跟她们保持了联系,能照顾的都会照顾,邱莉娜考上大学时,警卫员还专门开车送她去报到。

后来邱清泉的五个孩子都在美国成家立业,过上了普通且安稳的生活。叶蕤君步入晚年后不想麻烦儿女,就住进了老年公寓,与一群同龄人相处,日子倒也不算难过。

当然,她们始终还是怀念故乡的,祖国大陆逐步放开后,她们与国内的亲戚恢复了联系。80年代,叶蕤君还带着后代回国探了一次亲,她特别去往杭州与邱清泉堂弟邱清华见了一面,偿了最后的心愿。

这次探亲过了没几年,叶蕤君病逝于美国。

另一边邱清泉的二儿子邱国渭与家人分别后,就继续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学业,1952年毕业即分配到上海市图书馆,做西文书籍的采编工作。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在某中学教书的袁女士,俩人很快就彼此吸引,邱国渭也是在后来才得知这位袁女士祖上就是赫赫有名的袁世凯。两个有着特殊家庭背景的人,在外界的质疑下,冲破层层阻力最终走到了一起。

婚后他们非常恩爱,陆续生下了三个女儿,本来一家人过得很安稳,邱国渭也很满足。奈何后来各种运动兴起,由于父亲的身份,邱国渭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

据邱国渭的好友武重年后来回忆,五十年代末到处都在传邱国渭要为父亲报仇的消息,甚至还有人说邱国渭想刺杀陈老总。武重年听多了以后信以为真,连忙去劝邱国渭不要有极端的想法。

然而邱国渭也是一头雾水,说自己根本没想过这样的事,武重年这才知道一切都是外界谣传。但是连身边好友都会被误导,那外界的流言该有多疯狂啊!可想而知邱国渭当时是什么处境。

也是在那段时间,邱国渭的妻子染病去世了,这无疑是对他的又一大沉痛打击,此后他每日沉默寡言,一心只想把三个女儿好好养大成人。

邱国渭本来就是高材生,在英文方面有不错的建树,后来复旦大学缺少老师,在复旦任职的武重年记得好友的长处,便邀请他去当代课老师,结果邱国渭一去就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当时邱国渭的名气很大,一些他的学生去中科院面试,负责考核的人问“你们的西文是谁教的?”学生回答是邱国渭。

对方一听忙说:既然是邱国渭教出来的,那就不用考核了,你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业务水平能让人佩服到这个地步,足见邱国渭的能力是受大众认可的。

复旦大学校领导也很欣赏邱国渭,有意把他调过去当有正式编制的老师,党委书记李庆云都同意了,甚至校方还准备给邱国渭提供一套两居室,以解决住房问题。

此事让邱国渭非常激动,他对复旦的人说:我保证,到了复旦后一定勤勤恳恳教书育人。也就是说,他如今更愿意跟人打交道,而不是跟书。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政治环境有所改变,组织将邱国渭提拔为上海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因为他具有统战价值,后来还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负责海外侨胞相关事项的工作。所以,邱国渭去复旦之事就搁浅了。

虽说上级这个任命并不是亏待邱国渭,但属于违背了他的个人意愿,因此后来在图书馆,他一直闷闷不乐,同事们也看出了他情绪有问题。

邱国渭通过一些渠道联系到了在美国的亲姐妹,不久便有了四次赴美探亲的历程。第一次他一个人去,说是考察那边的图书馆;

第二次带了一个女儿过去,后来女儿留在美国,自己回来了;第三次带了一个女儿过去,后来也是自己独自回来;

第四次就更利索,把最后的女儿带过去后,自己也没回来。此后就一直生活在了美国,与这边的亲戚、同事完全断了联络。

或许,他是觉得把自己前半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国,晚年只想与亲生兄弟姐妹团聚了吧。毕竟他没有做出什么危害国家的事,个人选择,也不必太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