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泉诗歌(邱清泉将军诗作)

发布:2023-05-19 17:03:37

邱清泉(1902年1月27日—1949年1月10日),男,汉族,字雨庵,浙江永嘉人。

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上海大学社会系。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工兵科,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和击溃刘杨叛军诸役。1925年9月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排长、黄埔军校第五期入伍生工兵营连长。北伐开始后,工兵营随军入湘,配属第4军,参加武昌攻城和南昌之役。1927年初,率学生返军校完成学业。

1928年后,任第9军营长、团长。1932年5月,为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政训处科长。1933年,调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训练处处长。1934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派往德国学习战略战术。1937年5月学成回国,在南京任教导总队参谋长。抗战期间曾任新编22师师长、第五军副军长、军长,抗战期间参加过淞沪会战、兰封之战、昆仑关战役、镇西缅北战役中的龙陵之役(打通中印公路)。抗战结束后任第二兵团司令,参加豫东战役(公元1948年)、淮海战役(公元1948年--公元1949年)。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阵亡。

邱将军有深厚军事理论功底,撰写了《教战一集》、《教战二集》、《建军从论》等一系列军事著作;而且文武双全,是军中少有的秀才。现摘抄几首与诸位共享。

在黄埔军校受训期间,邱将军给父亲信中写道:

壮士手中三尺剑,雄图胸里十万兵

一个意气风发、矢志驱除“鞑虏”、以武力安邦定国的爱国青年形象跃然纸上。

1939年年底的昆仑关战役发生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是中国军队在抗战最困难,完全靠自己打出来的一次真正(无论是从伤亡比例、战略意义)的大捷。是役邱将军带领部队血战昆仑关,端着冲锋枪第一个冲上峰顶,身负重伤而荣获四等宝鼎勋章。为纪念阵亡将士而赋诗一首

昆仑关

岁暮克昆仑,旌旗冻不翻。

云开交趾地,气夺大和魂。

烽火连山树,刀光照弹痕。

但凭铁和血,胡虏安足论!

一句“胡虏安足论”,将军的胆略、傲慢尽显无遗!

在1948年的豫东战役(国民党一方称黄泛区大捷)中,邱将军为避免围城打援,绕道救援黄百韬。战后蒋介石对黄百韬升职授勋,却对同样拼死救援的邱清泉大骂“与友军相处,不解围,不互救,殊堪痛恨!”。不服气的他一怒之下请假回家,解甲归田了。并写下了

《孤臣》,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但又不愿意同流合污、趋炎附势的高尚情操。

《孤臣》

安论经纬起斯民,终为浮云蔽日频

独仰云山遥万里,常挥涕泪泣孤臣

内战时期,第五军换成了美械装备,1946年3月被调往华东战场。作为国军主力中的第一,一直充当救火队的任务。大大小小战阵无数,曾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为此邱清泉也得意地宣称解放军“逢五不战”,给华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表彰本军将士的辛劳,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他创作了《赠本军立功诸将士——麾下第五军》

汗马黄沙百战勋,神州多难待诸君

从来王业归汉有,岂可江山与贼分

暖日照融千树雪,寒风吹散满天云

犹多狐鼠遁逃处,河朔家家望五军

1943年,正忙于部队集训的邱清泉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他无法赶回守孝,只好作诗三首遥祭慈母。

哭母

海天遥望落霞红,机杼声消井臼空

常为远游违左右,徒劳征战转西东

寒霜萧杀悲慈竹,冷雨凄凉泣古桐

纵有俸钱多十万,承欢无路哭秋风

日落时分,在远离家乡的战场遥望母亲的住地,偌大的空间只看到一片晚霞,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听不多母亲织布的声音。这么多年来转战东西,常常为不能陪伴左右而深感愧疚。现在母亲不在了,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不再有温度,只有萧杀的寒霜与凄凉的冷雨。这么多年来,虽然我已建功立业,俸禄多多,那又有什么用呢?只能对着冷冽的秋风留下悲伤的泪水。

邱清泉将军在1949年淮海战役中战死。他烧毁了可以活命的劝降信,还用枪逼着杜聿明不准投降。作为一个军人没有叛变自己的信仰而投降,做到了标准军人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