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秦孝公携手商鞅创世纪,对的时候遇到了对的人

发布:2022-07-02 23:40:31

公元前677年,霸西戎、晋乱的秦穆公去世,其儿子康公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葬礼,人殉就有177人之多,许多贤臣都被殉葬。从此百姓离德,群臣离心,被诸侯视同夷狄。之后的近300年,秦国内君臣失分,民不聊生;国外晋又强大,夺走秦的河西之地。

废止人殉,霸王出世

公元前384年,秦终于迎来了一位贤明的君主秦献公,献公一登基就颁令废止人殉制度。从这一点上至少可以看到两点:

一、尊重生命的价值,摒弃野蛮与愚昧。

二、敢于革新,励精图治。

四年正月庚寅,其儿子孝公出生。

《秦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献公十一年,周太史儋拜见献公说:

“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意思是说,周从前与秦分分合合,分开五百年还会再台在一起,合起来十七年将有霸王出现。

周太史儋,司马迁认为他是传说中的老子。在这里,司马迁借“老子”预言秦将出“霸王”,一是肯定了秦献公与以往秦君的不同,二为秦孝公的称霸埋下了伏笔。

读《史记》:秦孝公携手商鞅创世纪,对的时候遇到了对的人

有人“研究”认为,“霸王”是指西楚霸王项羽,并推算五百年、十七年的节点。这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太教条,惜墨如金的司马迁绝无可能在这里无厘头插一段与秦献公毫无关系的“闲笔”。“霸王”指的是秦孝公毫无疑问。

司马迁还依照传说,写了献公年间的一些祥瑞:桃树冬天开花,栎阳下金雨。

献公强敌晋敢于说“不!”二十一年,与晋交战于石门,斩首六万,周天子赏赐黼黻(fǔ fú,朝服上所绣花纹)以示祝贺;献公二十三年,与魏交战于少梁,俘虏魏将公孙痤。

献公在位二十四年,虽然把秦治理得越来越好,但缺乏贤臣辅佐是硬伤,壮志未酬,轰然而逝。其子孝公即位,年二十一岁。

颁求贤令,思贤若渇

年轻的孝公继承献公富国强兵的遗志,对百姓广施恩惠,赈贫扶弱;在治军上招募勇士,论功行赏。但遍观朝野竟没有所能倚重的富国强兵的大臣,于是学习先祖穆公的做法,广纳四海贤士,颁发“求贤令”于国中。

“求贤令”首先追溯了其祖先穆公崛起的历史:讲求文德武功,东面平定晋国内乱,西面称霸戎狄,扩地方千里,天子承认为霸,诸侯皆来祝贺,为后世开创了基业。

接着指出了近几代以来,国家的内忧外患,三晋攻占了河西之地,诸侯都鄙视秦国,耻辱莫大于此。

彰显献公振兴秦国宏愿:安抚边境,迁都栎阳,欲举兵东征,收复缪公旧地,重整缪公的政令。并表达了自己完成先君宏愿的意愿: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读《史记》:秦孝公携手商鞅创世纪,对的时候遇到了对的人

最后发出招贤纳士令: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授官分土的激励政策一出,全国哗然,也传到了各诸侯国。

明珠蒙尘 ,卫鞅入秦

此时,在魏国的商鞅正经历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是卫国君姬妾所生。从小喜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国公叔痤身边担任中庶子职位。公叔痤知其贤,但还没来得及推荐给魏国君就病倒了。

魏惠王秦亲往探望,问:“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好不了),将奈社稷何(谁能接任国相)?”

公叔痤说:“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魏王沉默,没有回答。王将要离开,公叔痤让人回避,试探着跟魏王说:“大王既然不听老臣的建议,不用公孙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出境(为别国所用)。”王许诺而去。

公叔痤知道魏王最终不会用卫鞅,而且卫鞅会有生命之忧。就召见卫鞅,把怎么向魏王推荐卫鞅,魏王允诺除掉卫鞅的情形说了,并催促卫鞅说: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擒)。”

卫鞅倒是很淡定,说:“大王不能采纳您的建议任用臣,又怎么能采纳您的建议杀臣呢?”并没有听叔孙痤的话立刻离开。

魏惠王告别叔孙痤,谓自己的左右说:“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可悲呀!想让寡人在国事上听公孙鞅的,岂不悖谬哉!”

公叔痤已死,卫鞅觉得魏国没有理由在待下去了。就是这个时候,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重振穆公强秦大业,重新向东用兵掠地。于是,卫鞅向西入秦,由孝公宠臣景监引见秦孝公。

这边秦孝公思贤若渴,那边贤才即将被杀掉。用过去的话说,“无巧不成书”,用现在的词儿讲,“对的时候遇到了对的人”。他们的相会似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读《史记》:秦孝公携手商鞅创世纪,对的时候遇到了对的人

反观魏国君臣,公叔痤为什么到自己病入膏肓地时候才提拔卫鞅?是不是怕卫鞅早出世,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魏国人才流失,国相公叔痤应负很大的责任。

自认聪明的魏惠王对公叔痤的推荐,先是“嘿然”,然后是嘲笑,继而想杀掉。而不是把卫鞅叫到近前考察一番,然后决定去留。假如魏王能用卫鞅,真的能够改写历史。

卫鞅的出走是魏王与叔孙痤共同铸成的大错。

君思贤臣,臣择明君。秦孝公携手卫鞅,将共同谱写秦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