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求贤的原因是什么(秦孝公的求贤令,弱者的求贤令)

发布:2023-02-28 11:06:38

说起求贤令,历朝历代都有过。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曹操的求贤令了。不问门第、出身,甚至连道德都不必考虑,只要有才能,也就是治国治军之才就行,完全抛弃了之前的儒家传统,这也是它被称为奸雄的原因。当然曹操有他的历史具体情境,也就是东汉以来过于重视道德的传统。不过在他之前,也有一份求贤令。

这就是秦孝公的求贤令。当然在秦孝公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儒家道德束缚,反而没有那么多惊世骇俗的言论,就是单纯的求贤。秦孝公为什么求贤呢?或者说,他之前的君主为什么没有求贤呢?

一、弱国的求贤令

1.不需要求贤的其他国家

先来说其他国家为什么没有发布类似的求贤令。原因很简单,不需要。还记得孔子的故事吗?孔子长到十五岁,季孙氏开家宴,年轻的孔丘兴冲冲的去了,结果被阳货挡在门外,于是发奋读书,去宋国求学。后来他有一段著名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季孙氏为什么要开家宴呢?很简单,这就是当时的求贤。季孙氏是当时鲁国的执政,开家宴就是在年轻的贵族子弟中挑选人才。如果当时孔子被选中,恐怕就没有后来的一代伟人了。

但为什么是家宴呢?因为当时的规矩,只有贵族能当官,平民百姓再有才能,也是当不上官的。孔子的父亲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什么也没给孔子留下,单单留下了一个身份,就是殷商后裔。有了这个身份,孔子才能做官,甚至后来做了鲁国的司空,也就是司法部长。

由此可见,当时其他国家不是不想求贤,而是求贤的范围比较窄,本来有资格的人就不多,没必要大张旗鼓。由此我们以后看古装剧里的宴会,大概就会发现,其实大部分都是有目的地。毕竟当时生活资料不充足,开个宴会不容易。可为什么秦国会发布求贤令呢?

2.后起之秀,更野蛮还是更开明

在西方历史上有一个说法,就是罗马帝国是被日耳曼蛮族所灭。一听到蛮族,你大概就会联想到野蛮、杀戮、刻木结绳之类的原始社会。但今天的历史学家,越来越发现,其实蛮族也有先进的一面。比如男女平等,等级观念差,反而成为了他们的优势,要不然强大的罗马帝国怎么都被灭了呢?

反观秦国也是一样。秦国,后起之秀,到了东周才有了自己的地盘。而秦国的领土,大部分其实是从西戎,也就是所谓的蛮族手里抢来的,民风本就彪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没那么多规矩,没那么强的等级观念。

这就使得秦国在使用人才方面更开明,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有才,都可以来。更重要的是,秦国当时的实力,实在是弱小。

3.弱国的不得已

曹操数次发布求贤令,后来的求贤令,其实可能更多的是惯性,因为之前发布过。但是第一次,一定是有些不得已的成分。曹操刚起家的时候很可怜,支持他的人很少,所以才有了饥不择食,唯才是举的求贤令,高端人才太贵了。

秦国当时的境况也类似。秦穆公的时候军队就像纸糊的,晋国一出手,就全军覆没了。后来秦穆公打下了西戎,秦国实力好了一些,但是要跟其他国家掰掰腕子,还差得远。这才有了秦孝公求贤令。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句话,一般的理解是壕,能把土地拿出来分。但实际上,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秦国的特殊性,那就是秦国的封建色彩不是很强。如果是其他国家,受制于西周的封建体制,土地已经分封出去了,收不回来了,那里还有土地可分呢?加上分封制度造成的掌控力不足,打仗都没人来。而秦国,因为成立得晚,没有那么多贵族掣肘,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弱国,因为弱,包袱小,反而容易创新。小船好调头,一旦创新成功,还能以小博大。北周的宇文泰,就是典型。这份弱国的求贤令,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秦孝公求贤的原因是什么(秦孝公的求贤令,弱者的求贤令) 二、弱国求贤令的启示

1.不要轻视弱者

我们经常说要同情弱者,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一上来就假设别人很弱。弱势群体自然要关怀,可是弱势群体真的弱吗?大卫对战歌利亚,谁强谁弱犹未可知。

而且所谓的弱者,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比较弱。比如今天老人是弱者,然而在孝道的特定环境下,它们反而成为了强者,甚至可以操纵别人。强弱,是分语境,分场合的。

2.弱者的优势

好调头,更加灵活。其实今天很多企业都选择不再做大做强,就是这个道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华为就是太大了,才遭到围追堵截。其实有很多小企业,低头赚钱,活得也很好,这未尝不是一种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