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的爷爷是谁(战国时 秦孝公与商鞅 如何使秦国成为后起之秀的)

发布:2023-02-28 11:06:58

说起秦国的历史大家可能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秦始皇吧?秦始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皇帝了同时他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位皇帝,统一六国结束了七国纷争的局面使得祖国统一。

但是今天要说的是秦始皇祖父的祖父秦孝公(赢渠梁)献公之子。二十一岁即位。

赢渠粱即位之初,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秦国。由于献公连年打仗耗尽了举国财力,国人连维持温饱都很困难,更遑论庶民,当此之时,山东六国又在彭泽湖畔计议分秦。内忧外患,秦国该何去何从,我想,此时的赢渠粱是迷茫、惶恐的。这位年轻的君主能使秦国摆脱困境吗?

秦孝公的爷爷是谁(战国时 秦孝公与商鞅 如何使秦国成为后起之秀的)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正式成为秦国的国君,秦孝公上任上来不久就向天下英雄发出《求贤令》。这在当时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哪一个有志气的君主不求贤若渴呢?关键是秦孝公的《求贤令》里面,有让人眼睛发红的八个大字“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秦孝公

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一出手,就让其它诸侯国君汗颜,这么大的赏赐在诸侯中还是第一次,俗话说的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商鞅就是在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一个求贤若渴不计成本,另一个怀才不遇想入仕途,两者相遇注定要上演中国历史最著名的改革。

商鞅在秦国有一个老朋友,名叫景监,是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一见老朋友自东方来,兴奋地说:“您来的正巧,我们主君正在访求贤才。以您的远见卓识,主君必定会重用

商鞅也不客气:“我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千里迢迢到此,正为此意。

初次见到商鞅的秦孝公,被商鞅的“帝道”催的昏昏欲睡,所谓“帝道”是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说。事后,秦孝公责备推荐商鞅的景监。如果这也算是人才,那么秦国遍地都是“商鞅”。

过了一段时间,商鞅在次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这次大谈王道:自古以来,人们对治理国家提出了千百种主张,大而言之,形成传统共识的便有王道治国、道家治国、儒家治国、墨家治国、法家治国几种主流。其中的王道治国是经过两千多年历史延续的成规定制,其最为成功的范例便是西周礼制。

景监再次受到秦孝公的责备,按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历史应该记住景监,硬着头皮第三次帮助商鞅见到秦孝公,这也是遇到真正的求贤如渴的秦孝公了。

这一次,商鞅给秦孝公上了一道霸王餐“霸道”,参考者有齐桓公、晋文公和秦孝公的先祖秦穆公。秦孝公听的非常着迷,原来商鞅真的是自己茫茫人海要寻找的顶级人才。

霸道,就是以法家为核心,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国主义。

商鞅分析当时战国三大强国魏国、齐国、楚国变法的成功与弊端,从而引出自己的《治秦九论》:

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

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

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

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

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

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

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

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

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至于商鞅为什么不直接给秦孝公上“霸道”,而是先“帝道”“王道”后谈“霸道”呢?商鞅原本指望凭借前任主公公孙痤的推荐,他可以在魏国大展宏图,可魏惠王不识货,以为公孙痤人老糊涂,结果导致魏国最顶级的人才流失到秦国。

商鞅也不太了解秦孝公到底属于什么样的君主?如果初次见面直接谈“霸道”这记猛药,他担心秦孝公吃不消。虽然前面两剂比较温和,但战国时期显然不会对任何诸侯国有疗效。不过,一般的诸侯还不敢怠慢帝道与王道,霸道大家心里都挺想操作,但又不敢挂在脸上,而秦孝公不遮不掩,这实际上是合了商鞅的胃口。

商鞅很快就被任命为左庶长,秦孝公开始在秦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商鞅颁布的第一个法令叫《垦草令》,简单地说就是在秦国以法律的形式鼓励农业发展,几乎和李悝在魏国的变法一模一样。

《垦草令》的颁布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普及。总结起来,秦国上下所有平民贵族全部参与农业的发展,否则依法处置。

商鞅通过法的形式将秦国上下扭成一根绳子,国家能不强大吗?我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如果没有办法做到内在人心齐,通过外在的约束也不错。

徙木立信

实施变法后秦国大治: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了彻底而系统的改革。土地制度变化了,开阡陌,除井田;治安管理加强了,什伍连坐,互相监督;贵族特权取消了,奖励农耕,生产的粮食多也可以立功,优秀的农民可以扬眉吐气;爵位等级秩序建立了,不分平民贵族,以战功授奖,只要立功多,就可以富甲一方。秦国的军队从此变成虎狼之师。既然杀敌取胜可以带来财富和地位,何乐而不为呢?

十几年里,“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公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迁都咸阳,以郡县制划分行政区域。接着,秦国夺取魏国河西之地,迫使魏国迁都大梁。甚至,那个名义上的皇帝周天子,也要如同诸侯一样向秦国祝贺。普天之下,秦国之外,已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