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之子是明君吗(战国时期秦国自秦孝公至秦始皇出现七个明君 秘诀是什么?)

发布:2023-02-28 12:01:17

无论是看近几年热播的《大秦帝国》电视剧,还是阅读各类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战国时期,其他六国也都有自己的辉煌时期,但是往往因为国君接班人的昏庸、享乐或者听不进去大臣的忠言,最终导致国家由盛而衰。

然而,秦国在战国时期却是一个特例,自秦孝公到亲王嬴政,几乎每一个国君都比较贤明,这也是大家认为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六国的原因。那么,秦国能够出现明君究竟有什么秘诀呢?

秦孝公之子是明君吗(战国时期秦国自秦孝公至秦始皇出现七个明君 秘诀是什么?)

资料图

秦国不依靠世袭获取爵位 激发氏族子弟斗志

商鞅变法的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除氏族子弟爵位的世袭制,而是采取有功授爵位。因此,氏族子弟为了保证自家的地位,所以纷纷参军,共通过获取军功来获取爵位。赢氏一族也不列外,秦惠文王、亲王嬴政等都让自己的儿子参军锻炼。而且商鞅军公爵制度的完善,为秦国选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像司马错、王翦、白起、蒙恬等一大批名将都是由此选拔出来的。

参军对这些皇子的性格和思想的成熟都起到了很好的塑造作用,这就不至于让未来的国君做出一些贻笑大方的决策。同时也让继承者对秦国强国的目标、对商鞅实行的变法都会产生认同。

资料图

继承人长时间处于基层 了解民间疾苦

综观秦国的七个国君,他们都有长时间身处基层的经历。秦惠文王在秦国基层待了十几年,进而从心里认同商鞅之法。秦王嬴荡从军从士兵一步一步做起,这也能让他了解秦国国情。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都是多年流落异国他乡,对于底层百姓生活体会深刻。

对民间疾苦的深刻体会,让他们在作为国君实行政策之时,就会从为老百姓生活的角度进行考虑。而在六国中,这种现象很少,他们的国君继承人基本上都是养尊处优长大的。这也就让他在进行决策时很少从为民的角度出发。

资料图

六国对秦国的蔑视和根深蒂固的危机感激发君王奋进

秦孝公以前,六国文人学子很少有入秦的。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秦国被视为蛮夷之邦,大家不愿意去。这对秦国人的自尊心产生了严重的伤害。所以秦国一直有向东扩张入主中原的冲动。

然而,秦献公与魏国连年征战,秦国几乎到了要亡国的程度。后来,虽然经历了商鞅变法,秦国开始走向强大,但是六国联合攻秦一度令秦国陷入危机,最终秦惠文王用张仪之策才算摆脱困境。然而,随后六国中各国也发生变革,并且时常联合的做法始终让秦国不敢轻视。这也时刻让秦国国君有一种深刻的危机感,所以他们在作出每一个重大决策时都要反复征求意见,甚至要进行一场君臣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