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颁布求贤令的目的(高考溯源,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开始)

发布:2023-02-28 12:02:15

2020年7月7日,决定1014.9万人命运的考试正式开启,虽然有点武断,但是,高考对于乡镇农村里的考生来说,是一次鱼跃龙门的机会,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是相对较好的出路,不是吗?沿着时间的轨迹,我们来看看高考的前世今生。

秦孝公颁布求贤令的目的(高考溯源,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开始)

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的高考改成了在7月7日,自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是在6月7日、8日和9日的。而在2003年之前,就是7月7日、8日和9日的。如果年龄小点的,就真的算是运气了,生于SARS期间,考于新冠疫情期间,必有大福,希望每个考生都能够考的好好的!

时间再往前推,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10月21日,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这一个举动,挽救了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

1966年,因各种原因,取消了高考。而在此前的1952年,我们正式开始了全国性的高考。民国时期的高考是高校自主组织命题考试的。

1905年,曾经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现代的高考制度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历史上风靡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被清政府废除了。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出现于隋朝,在唐朝发扬光大。在宋朝时候,科举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开明的,宋仁宗时期的很多能人都是通过科举产生的。而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就十分的完善了,不管是在体制、流程、机制和考试等各方面都是相当的完善的。从唐朝的多元化科举,到明清时期的单一主题科举,从艺术文化科学等角度来说,是非常的不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明清特别是在清朝的时期逐步没落的原因之一。

时间在往前推,两汉时期就有了一定的推荐制度了,但是更多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这种只能说你要有能力还要有人脉才有机会显山漏水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文化最繁荣的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诸侯列国多,但是每个地方对于人才都是持开放的态度的,那些称雄称霸的君主都是非常开明的态度,对天下士子都是非常放开的,不会因为你是来自敌国而排斥,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得到施展。

而真正要推举出战国时期最好的选才案例,那就是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的《求贤令》了。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个经典(出自《资治通鉴》)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份《求贤令》无异于后世的科举招贤榜了。《大秦帝国之裂变》所展示的列国才子到了秦国以后,被统一安排考试,并且安排了去各个地方游学之后再回来考试,由秦王亲自面试。如果按照这个流程来算,算是真正的科举考试了,可惜目前无法定论。不过,《魏书》记载:商君以法经六篇,入说于秦。也就侧面了说明了才子入秦而是要有考试资料的,而且《史记》记载:公与语,不自知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现场笔试没有,但是面试却好几天。

如果从求贤令这个角度来说,以及匹配的考试内容,那么我们的高考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朝的。这样算起来,已经有2381年的历史了。无论什么时候,能人志士才子总是非常稀缺的,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总有机会。祝福我们这一届的1000多万考生,考出自己的风采,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