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颁布招贤令的原因是什么呢(秦孝公的《招贤令》:引进人才靠激发成就感,留住人才靠待遇)

发布:2023-02-28 12:03:55

最近中科院某研究所精英科研人才流失的事件,数度登上热搜榜,吸引着人们视线。对于国家来说,高级科研人才的流失,当然是事关未来命脉的大事,无数铁的事实早已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更让人难堪的是,事件正好爆发在2020年高考成绩公布前。这就让原本是吃瓜群众的网友们,突然有了切身之危。如果这些寒窗十几年的博士博士后们,都不能靠着自己的所学改变命运,那么一向被认为是保证社会阶层流动的高考,还有意义吗?

培育和引进人才,重视人才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春秋时期的秦国,秦孝公《招贤令》的颁布,就已经揭示了这一点。那么当年的秦孝公,是如何引进人才,又怎么样保障人才不流失的呢?

一、 引进人才不能仅靠吹嘘表面光鲜吸引人,直言困难,以诚待人,是秦孝公《招贤令》获得广泛关注的基础 秦孝公颁布招贤令的原因是什么呢(秦孝公的《招贤令》:引进人才靠激发成就感,留住人才靠待遇)

春秋战国时各国之间的人才竞争,实际上跟今天的社会有点像。由于周天子式微,诸侯国各自为政。相比于秦朝以后的大一统王朝来说,人才们的选择更为广泛。

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想要吸引人才,自然免不了扯虎皮拉大旗,先讲讲自己光荣的历史,无限的未来,秦孝公的招贤令里,也免不了一通表面功夫。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这句话的精髓在后面三个字“甚光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秦孝公显然跟他的后代们一样,对“美”这个字有独特的情怀。

在招贤令中把自己祖先的光辉历史大大的夸了一遍,最后忍不住说了一句,那时候真的是“美得很!”每读到这里的时候,都让人忍不住用陕西方言重复一遍,畅想一下秦孝公吹牛时的样子。

但作为一个君主,秦孝公显然是知道光靠吹牛不行,引进人才,除了描绘一个美好未来,适当增加一点自己公司的吸引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以诚待人,让人才们知道自己进入“大秦集团”以后,将要面临的现状。

于是他又在后面说: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翻译过来就是:历史是光荣的,未来是无限的,但现在嘛,国家因为上几任老板不行,所以出了点问题。被人家三晋欺负的快要亡国了,实在是有点丢人。

其后虽然没有再说什么,但意思是明白的,即希望招揽人才,能够帮助大秦走出困境。

看上去这样直陈自己的困难,好像没有现代公司招人时只吹牛,不讲困难那么吸引人,但实际上谁也不是傻子,对于真正的人才来说,他考虑一个公司的前途,不仅考虑自己当下能拿到的待遇,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如果你的公司如此完美,那么我还能在其中做什么事呢?

直面困难,不仅是向人才表明自己以诚待人的态度,更是让人才知道自己进入公司以后,能够发挥自己才能,获得成就的最佳方式。

二、 明确职责,清晰的表明完成职责以后能给的待遇,是秦孝公引进人才以后,留住人才的法宝

如果说引进人才靠真诚和激发人才的成就感的话,那么留住人才,就要靠踏踏实实的待遇。毕竟人不能靠成就感和理想活着,得吃五谷杂粮。

但怎么保障人才的待遇,却是一个大问题。

现代社会之中,不管是国家机构,还是民营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把自己单位夸的天花乱坠,但凡跟国家有关的,本科能提干,硕士能分房,博士恨不得干脆配个媳妇。

民营企业更过分,有三个员工就敢说自己潜力无限,十个员工以上就要筹备上市,有一根网线就说是互联网公司,未来的独角兽,总之怎么夸张怎么来。

然而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夸张自己公司规模待遇的结果,就是员工从进公司第一天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种情况之下,要求员工踏踏实实的为公司做贡献,岂不是痴人说梦。

那么秦孝公又是怎么做的呢?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段话里,不仅有完成职责以后的“尊官”“分土”等相应待遇,更重要的是,通过前面描述秦献公的功绩,实际上明确了招揽人才的方向和相应的职责。即“镇抚边境,且欲东伐,复繆公之地。”

换句话说,就是告诉人才,我这里高官厚禄,列土封侯都给你们准备着,但要获得这样的待遇,你们就得帮我强大国家,打赢三晋,夺回被他们抢占的土地。

招揽人才的时候一味的夸张待遇,而不强调明确职责,或者说做到什么地步,才能获得相应的待遇,对于人才来说,就难免感觉到被欺骗。

而秦孝公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明确职责,并在以后严格的照此执行,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商鞅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秦国,帮助秦国完成变法,为秦国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秦孝公也遵行了自己的承诺,封商鞅为“商君”,实现了自己列土封侯的许诺。

三、 君子喻于义是自我的修养,不能变成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科学家们可以秉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但社会不能要求他们这么做,反而应该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

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好像知识分子谈金钱,就是多大的罪过一样,这显然是不对的,也并非这句话本身的意思。

君子喻于义是自我的修养,不能变成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就是说人才们固然可以选择像前辈们一样,甘受清贫,也要为国家发光发热。但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社会不能要求他们这么做。

正如前文所说,人固然需要成就感,但却无法仅依靠成就感活着,毕竟是要吃五谷杂粮的。科学家也是人,也有子女妻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科学家的老婆也是人,有点小小的虚荣心并没有什么出奇。

想让他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科研生活之中,就必须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超出常规的为他们提供待遇,这又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效力。

孔夫子的弟子子贡让金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春秋时期,鲁国为了保障自己国内人口,提升国家凝聚力,颁布了一条法令,如果鲁国商人看到有鲁国人在别的国家为奴,能够将其赎回来的,可以到官府去领取金币奖励。

孔子的弟子子贡赎回来一个鲁国奴隶,却没有去领取金子。孔夫子批评了他,说国家颁行这样的政策,是为了鼓励商人们多赎回鲁国奴隶,你现在不去领取奖励,被人们宣扬说你道德高尚,以后的商人们再去领取奖励,难免被人拿来跟你对比。

这样一来,大家都不好意思去领取奖励了,但以后赎回鲁国奴隶的人,肯定就变少了,你这样等同于破坏国家的政策。

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社会总是要求科学家简朴朴素,要求科学家的妻子各个都是贤妻良母,不能爱包包,那么以后愿意嫁给科学家的人的少了,愿意嫁给科学家的人少了,想去当科学家的人也就少了。

所以说,对于国家来说,科学家们能够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固然是好事,但一味的要求他们如此,却未必是好事。

更何况在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年代,人人都能凭借自己的本事赚到钱,过上更好的日子,却偏偏要求一群本事更大的人坚守朴素,根本就是一种道德绑架。

秦孝公招揽了商鞅以后,没有让他靠艰苦朴素活着,而是直接列土封侯,给予了很多王室贵族都没有的实际待遇,这才是后来秦国可以人才不断的原因所在。

四、 结语

时至今日,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进入关键时刻,国际范围内的各种压力接踵而来,想要突破封锁,所能依靠的除了团结以外,就只有科技的进步。

如果说全体国人的团结是手的话,那么科技就是这只手里的武器。从来没有听说过决战在即,却自毁武器的事情。眼下这个时间,正是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保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时候,却发生了人才流失的现象,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一个警醒。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未来就在手边,但能否抓住他,就要靠内功了!

参考文献:

《战国策》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