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文言词类活用各个击破)

发布:2022-08-16 09:36:09

词类活用,是一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先词性的语言现象,离开特定语言环境,它还是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现代文中也有出现,但远远没有文言文中出现得频繁,用得普遍。如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没有改变,则不属于活用现象,要把握准这一特点。先看以下例子:

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我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2、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 我不知道他的力量不充足。

3、知我者,鲍子也。 了解我的人,是鲍先生啊!

1、在天莫明于日月。 天上的东西,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

2、智有所不明。 聪明的人也有不明白的地方 < 或时候 >。

3、明王之治天下也。 英明的国君治理天下。

1、火足以明也。 火把足够用来照明。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眼睛足够用来看清秋天鸟兽长出的新毛。

3、亦以明死生之大。 也用它来阐明死和生的重大意义。

第一组中的“知”,虽分别解释为“管理”“知道”“了解”,含义不同,但都是动词,作谓语,没有改变词性,不属于词类活用,是一词多义。第二组中的“明”,可分别解释为“明亮”“明白”“英明”,都是形容词,没有改变词性,也是一词多义,不是词类活用。 第三组中的“明”就不同了,1 句和 3 句中的都作了动词谓语,分别是“照明”和“阐明” 的意思,这是形容词变成了动词;而 2 句中的“明”作了主语,变为“眼睛”的意思,这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这三句中的“明”都临时改变了词性,属于词类活用。这是先要交代清楚的。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 <作了谓语>、名词作状语 <在动词谓语之前,却不做主语,而是动词的修饰成分>、动词用作名词 < 做了主语、宾语>、数词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七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中的“使动”“意动”“为动”,虽然不是独立的词性,但的确偏离了原有词性,也属词类活用现象。我们看以下例子: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 烛之武使秦军退兵。

2、吾妻美我。<意动> 我的妻子觉得我漂亮。

3、死国可乎? <为动> 为国家去死可以吗?

第一句中的“退”是动词,但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动词,它虽处在谓语位置上,可这个动作却不是主语“烛之武”支配的对象,而是宾语“秦师”的行为,全句就具有了主语“烛之武”使宾语“秦师”“退兵”的意味,属动词使动用法。第二句中的“美”是形容词,处谓语位置上,但这“美”,不是陈述“吾妻”美,而是吾妻“认为我美”之意,这是形容词意动用法。第三句中的“死”,也不是一般动词,词性改变,有了“为国家而死”的意思,称为“为动用法”。使动、意动、为动都属词类活用。

试用划分句子成分法发现活用现象,并准确翻译:

1、晋师军庐柳。<军,军队—驻扎,名—动,谓语>。

晋国军队驻扎在庐柳。

2、公将鼓之。<鼓,战鼓—敲击战鼓,名—动,谓语>

鲁庄公将要敲击战鼓。

3、一夫夜 <夜,夜间—在夜间,名—状> 呼,乱者四 <四周—在四周,数—状> 应。

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在四面八方响应。

4、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蚕,动物名—养蚕,名—动,谓语;衣,衣服—穿衣,名—动,谓语>。

不耕种就吃粮食,不养蚕就穿衣服。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去—产品,动—名;入,进入—收入,动—名,宾语>。 用尽自己地里的产品,用完自己家里的收入。

6、天下云集响应 <云,云彩—像云一样,名—状;响,回声—像回声一样,名—状>。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那样应和。

7、买五人之脰 <dou, 头 > 函之。<脰,木匣子—用木匣子装,名—动,谓语>。 买来五人的头,并装在木匣子里。

8、其继有后乎? <继,继承—后人,动—名,主语>。

他的后人还有活着的吗?

9、谨庠序之教 <谨,认真—认真从事,形—动,谓语>。

认真地进行学校教育。

10、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坚固—坚固地势,形—名,宾语>。

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等坚固地势。

11、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到达的人,动—名,主语>。

那么,那些能够到达的人就更少了。

12、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字—统一,数—动,谓语>。

六国灭亡了,全国统一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