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故事20字概括(医圣张仲景与中医“坐堂”、“坐堂大夫”的由来)

发布:2023-05-10 07:00:24

上下数千年,中华文化如波涛万顷,浩如烟海,随汲取一滴,便福极于天下,中医就是其中之一。

张仲景的故事20字概括(医圣张仲景与中医“坐堂”、“坐堂大夫”的由来)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以不错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中的术语及百姓看病就诊的术语就是这一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一术语背后都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或感人的故事所引发的,中医“坐堂”和“坐堂大夫”就是一例,如说到中医“坐堂”和“坐堂大夫”的由来,就必然说到医圣,即东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

张仲景(即张机,字仲景,生于约公元150~154年,卒于约公元215~219年) ,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被誉为医圣。张仲景之所以从医,是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其时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洋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统治者纠集武装力量疯狂镇压,战火绵延,天灾频仍,疫病流行,到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加之在他非常小的时候,家族里边因为伤寒病死去了大部分人口,所以他立志学医,后来被举荐为长沙太守。做了太守之后,按照当时的规定,他这一级别的官,是不能够随意接近百姓的,但是他仍然想为百姓看病。于是,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他就大开衙门,坐在大堂里,为百姓接诊、看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大夫,称为“坐堂大夫”,他们开的药铺,也称为“某某堂”,比如同仁堂,养生堂。

张仲景在晚年的时候,辞官回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经典古代医书,并结合当时医家及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16卷,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流传到宋代,后由林亿等人整理校定为理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中药方剂方面,《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 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清初三大医家之一、著名的中医学家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明以后,张仲景被奉为“医圣”。在《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中,张仲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辨证施治”,意思就是在给人看病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是先要找出病因、病原,然后再结合病情开出药方。这部医著奠定了我国中医药学的一个看病的基础,对于推动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