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一味中药排湿气(胃部怕冷,发凉、肠鸣,多湿气重!张仲景有一味除湿名方,可化解)

发布:2023-05-10 07:01:57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你聊聊,为什么有些人的肚子,总会咕咕响。

请注意,我说的这个咕咕响,可不是在肚子饿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我说的是,因为痰湿水饮,引发的声音。

张仲景一味中药排湿气(胃部怕冷,发凉、肠鸣,多湿气重!张仲景有一味除湿名方,可化解)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我说一个典型的病案。

之前有一位患者,54岁,男性,姓何。

他这个人,出现一个怪毛病,就是肚子总响,走路的时候,里头咣里咣当的,似乎是有水在里头晃荡着。

而且,这个人常常觉得中脘部位发凉,怕冷,有的时候还胀闷。整个人乏力,懒言,不爱吃饭。

怎么才能舒服一点呢?他经过摸索发现,吃一些干巴巴东西,比如锅巴,炒米等,感觉就好一些。如果说喝了很多汤水,这胃里头就不舒服,有的时候甚至会忍不住呕吐。

这个人,早年曾经确诊过胃下垂。在当时来说,并没有太好的办法。患者认为,现在这个状态,可能和胃下垂有关系。

既然没有啥好办法,那不如看看中医,说不定用中药可以有所改善。

就这样,患者在别人帮助下,找到了张海峰先生。

刻诊,见脉象沉细,缓而无力,舌质淡红,苔白滑,整个人口淡不渴、精神萎靡不振。

结果,医家没多想,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茯苓、肉桂、焦白术,炙甘草,炙黄芪,升麻,一共是5剂。

结果,用药以后,胃脘部发凉的感觉大大好转。肉桂减量,继续服用。

十剂药下去以后,患者自觉诸症有很大改善。尤其是肚子里的水声,大大减轻了。饮食和精神状态,都有所提升。

这个时候,遵原方,黄芪加量,乘胜追击,再进10剂。

到最后,诸证悉平。医家以黄芪建中汤善后,黄芪重用,20剂后停药。随访2年,未曾复发。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我直接告诉你答案吧,这就是中气下陷、寒饮停聚。

什么意思啊?这个人,原本有胃下垂。对不对?

这个胃下垂,中医讲,就是中气下陷。这样的人,脾胃之气一般都很弱,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虚弱。

脾虚,他就运化不了水湿。水湿之气停聚中焦,日化为水饮。痰湿水饮留聚日久,又会伤了阳气。中阳不足,水饮更盛。

如此陷入恶性循环。患者胃部怕冷,发凉,就是水饮之邪伤了中焦阳气的写照。正因为水饮留聚,所以患者舌苔就会白滑,口淡,不想喝水,甚至喝了水就想吐。

水饮停聚,走路的时候,就有水声作响。给人的感觉,就是肚子里总有声音。

也是因为水湿之气太盛,所以患者总想吃点干的,如锅巴之类。这类东西吃下去,会辅助燥湿,因此患者觉得舒服。

同样是因为脾虚气弱,患者还会觉得少气懒言、中脘闷胀、食量减少。

所以,对这一切,中医用“中气下陷、寒饮停聚”八个字来总结。这是非常精准到位的。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就得想办法,提升中气,化解水湿寒饮。

怎么办?在医案里用的,其实苓桂术甘汤的加减。

你再来看一下——

茯苓,肉桂,焦白术,炙甘草,炙黄芪,升麻。

这里头,茯苓、肉桂、白术、甘草,这四味药,就是苓桂术甘汤的基本组成。原方还是用桂枝的,医案里用肉桂来替代。

这个苓桂术甘汤是干啥的?它源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作用就是温阳、健脾、利湿、化饮的。

其中,茯苓健脾利湿,肉桂温阳益气化湿,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健脾。这样一来,使得中焦脾胃阳气得以恢复,寒饮水湿之邪得以化散。

这个方子,我把它当成是《金匮要略》里头的“除湿金方”。它温化寒湿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有这个方子当底子,加上黄芪补气利水,升麻提升中气,这就是上头配伍的基本思路了。

此后,在这个基础上,稍作用量上的调整,最终让患者中气得补、湿气得化、阳气得复,问题就解决了。

因此,这个小医案,就是利用经方,来治疗胃下垂、痰饮留聚的生动例子。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事儿呢?

还得说到“肚子咕咕响”这个现象。

肚子响,我们要考虑水湿痰饮之邪、留聚中焦的问题。这个是非常现实的。上文中的患者,有胃下垂病史。胃下垂病人,中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容易这样。

比如说,有的人,经常感觉到肠鸣。怎么回事啊?

仔细一问,舌淡苔白腻,四肢乏力,大便不成形,痰多,食欲一般,考虑脾虚湿盛、湿邪下注于肠间,所以漉漉作声。这时候,用参苓白术散合适。

总之,我们脑海中得有一个观点——水,运化得了,那是营养。运化不了,就是负担,就成了致病因素。

我们在大快朵颐、大吃大喝的时候,务必考虑一下,你的身体能否运化你摄入进来的东西。我们对身体,对生命,对健康,必须得有一份敬畏之情,才可以。

上文医案中的配伍,仅供参考。有类似胃下垂病症的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要盲从。这是对自己身体负责的态度。